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新力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营造和谐学习氛围。近年来,我本人在教学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命脉,没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将失去竞争力,也就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教育就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小学抓起,要把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来对待。笔者认为应从几个方面来落实。
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作为老师,如果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创造思维的实践和空间,学生的潜能往往会出人预料。例如:在教学完乘法的意义后,教师设计了下面的习题:5+5+5+5=( )× ( )其中,一个尖子生的答案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别人的答案都是5×4,而他的答案却是10×2,当问及这个学生为什么这么做时,他的回答是“2个5相加的10,2个10就是10×2,这不更简便吗?这是多么富有创意的解法的呀,如果这个尖子生不是对加法、乘法的意义以及假发、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的那么透彻,又怎能那么富于创意呢?所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才的学生。
二、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的严密程度。它表现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推理符合逻辑规则,论证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能力,应从小培养。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是通过解题思路的训练来进行的。如应用题的“钥匙思路”就是动用了逻辑思维来沟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已知和未知这对矛盾实现统一。通过让学生动用各种形式叙述解题思路,加强问题——条件——算式之间的联系,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述的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方法的逻辑性。
三、营造“交流”情景,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乐于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恰到好处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往和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以小组形式的合作探究有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更正不正确的看法和想法,构建新的概念。如当学生学完“面积单位”时,笔者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去量课桌面,显然一个人就较难完成,这时采用同桌互动、相互协作,在协作中共同完成任务。最后我对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价,选取最佳的测量方法,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一块儿来思考,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个人的才智转化为共有的才智。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则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点拨,形成交互的思想网络。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每四人一组圆柱体演示器)探求体积公式时,我启发学生:“在求圆的面积时是用什么方法?是怎样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学生答切割拼凑)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用切割拼凑法把圆柱变成学过的几何体,通过这几个几何形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圆柱体体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鼓励猜想,培养创新思维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计算8+98+998+9998+99998=?若采用逐项累加法,结果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猜想将8分解成2+2+2+2,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即原式:2+2+2+2+98+998+9998+9999s=(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
10000+100000=111100,很快就得出了式题的计算结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五、认真设计习题,养成创新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教育的要求是使学生接受全面、积极、乐观发展的教育,为了将这一点实现,教育工作者在设计课题时,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要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枯燥无聊,在思想上转变他们的观念,从而引导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也会捆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不能发散,直接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了。所以,我们建议引入一定量的开放性题目,冲出传统封闭性习题的捆绑,创造一个开阔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技能。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课堂。教师不变,课堂不会变,学生也就不会变。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将学习活动内化为一种创新活动,在创新思维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探索数学王国的奥妙,培养出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命脉,没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将失去竞争力,也就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教育就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小学抓起,要把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来对待。笔者认为应从几个方面来落实。
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作为老师,如果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创造思维的实践和空间,学生的潜能往往会出人预料。例如:在教学完乘法的意义后,教师设计了下面的习题:5+5+5+5=( )× ( )其中,一个尖子生的答案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别人的答案都是5×4,而他的答案却是10×2,当问及这个学生为什么这么做时,他的回答是“2个5相加的10,2个10就是10×2,这不更简便吗?这是多么富有创意的解法的呀,如果这个尖子生不是对加法、乘法的意义以及假发、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的那么透彻,又怎能那么富于创意呢?所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才的学生。
二、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的严密程度。它表现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推理符合逻辑规则,论证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能力,应从小培养。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是通过解题思路的训练来进行的。如应用题的“钥匙思路”就是动用了逻辑思维来沟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已知和未知这对矛盾实现统一。通过让学生动用各种形式叙述解题思路,加强问题——条件——算式之间的联系,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述的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方法的逻辑性。
三、营造“交流”情景,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乐于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恰到好处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往和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以小组形式的合作探究有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更正不正确的看法和想法,构建新的概念。如当学生学完“面积单位”时,笔者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去量课桌面,显然一个人就较难完成,这时采用同桌互动、相互协作,在协作中共同完成任务。最后我对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价,选取最佳的测量方法,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一块儿来思考,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个人的才智转化为共有的才智。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则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点拨,形成交互的思想网络。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每四人一组圆柱体演示器)探求体积公式时,我启发学生:“在求圆的面积时是用什么方法?是怎样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学生答切割拼凑)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用切割拼凑法把圆柱变成学过的几何体,通过这几个几何形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圆柱体体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鼓励猜想,培养创新思维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计算8+98+998+9998+99998=?若采用逐项累加法,结果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猜想将8分解成2+2+2+2,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即原式:2+2+2+2+98+998+9998+9999s=(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
10000+100000=111100,很快就得出了式题的计算结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五、认真设计习题,养成创新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教育的要求是使学生接受全面、积极、乐观发展的教育,为了将这一点实现,教育工作者在设计课题时,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要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枯燥无聊,在思想上转变他们的观念,从而引导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也会捆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不能发散,直接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了。所以,我们建议引入一定量的开放性题目,冲出传统封闭性习题的捆绑,创造一个开阔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技能。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课堂。教师不变,课堂不会变,学生也就不会变。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将学习活动内化为一种创新活动,在创新思维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探索数学王国的奥妙,培养出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 【发布时间】2019/7/2 18:26:33
- 【点击频次】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