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愉快教学法的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愉快教学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更能帮助我们实现以情育人的良好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愉快教学法;实施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发展道德践行能力的基础课程,也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思潮的出现,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因受“应试教育”影响,作用被弱化,没有达到应有效果。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思想品德教育以“道德与法治”平台出现,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育人方面显然更全面,效果更明显。这既与教材的改变有关,更重要的是新课改倡导实施愉快教学法,让这曾以为空洞枯燥的学科有了活力,有了趣味性。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愉快教学法的有效实践。
一、融洽师生关系,构建愉悦和谐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而实施愉快教学法,首要追求就是实现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愉悦和谐教学氛围的效果。我们知道,新课标中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居于首的不是知识目标而是情感态度目标,这说明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显著不同,强调人文性而次之工具性,把育德放在重要地位,这也是符合我国传统礼仪的,毕竟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或道德践行能力,不同于知识的运用或技能的实践。而作为专业培养学生品德的道德与法治课,更要注重学生情感培养、礼仪培养,而执行这种言传身教的老师更要有良好积极情感和礼仪,以情育情,以心育心。所以,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落实到过程中,应从细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动之以情,开诚布公,平等对待他们,不因学习优秀而有所偏爱,更不因成绩差而对其歧视,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在生活中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就为我们实施愉快教学法从情感上、示范上都有了积极帮助。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愉悦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实践表明,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实施愉快教学法,其目的就是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所以,我们有必要增强学习过程愉悦性。而要实现这种效果,愉快教学法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一)直观化教学。传统思想品德教学,大多采取口头讲解方式进行,对于都是“讲道理”的学科,内容是空洞的,枯燥的。再加上学生被动接受这种“静坐”学习方式,更难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思想教育。我们知道,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强灌输就能实现的,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应在平常。为了化解这种空洞感和枯燥感,教学中,我们可播放歌曲、小故事录音、社会录像、优秀影视片断、Flash小动画或展示一些漫画、趣味故事、法律案例等,将道德与法治课中抽象难懂的道理直观形象化,让学生不再感到思品课只是在讲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
(二)生活化教学。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所以我们应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思想散见于生活,品德的好坏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可以说,生活既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来源,也是检试学生思想品德的考卷。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将日常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一些难事拿出来作为德育素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样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和作用。
三、搭建竞争平台,提高课堂趣味性
初中学生好竞争的特征仍然明显。抓住这个特征施教,是我们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我们可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好动好竞争的年龄需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来营造竞争情境,如知识竞答、时事新闻比赛之类的游戏,并将新知识融入到游戏竞赛中,通过游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更大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多多鼓励学生,用竞争情境的创设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从而解决传统思想品德教学的枯燥乏味的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趣味性。
总之,愉快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作用明显,意义重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把这种理念与方法实时有效地运用于课堂中,使之我们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践行能力提供积极的帮助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直树,探析快乐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17年。
[2]郑春梅,愉悦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实践[J].新课程,2015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愉快教学法;实施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发展道德践行能力的基础课程,也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思潮的出现,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因受“应试教育”影响,作用被弱化,没有达到应有效果。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思想品德教育以“道德与法治”平台出现,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育人方面显然更全面,效果更明显。这既与教材的改变有关,更重要的是新课改倡导实施愉快教学法,让这曾以为空洞枯燥的学科有了活力,有了趣味性。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愉快教学法的有效实践。
一、融洽师生关系,构建愉悦和谐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而实施愉快教学法,首要追求就是实现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愉悦和谐教学氛围的效果。我们知道,新课标中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居于首的不是知识目标而是情感态度目标,这说明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显著不同,强调人文性而次之工具性,把育德放在重要地位,这也是符合我国传统礼仪的,毕竟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或道德践行能力,不同于知识的运用或技能的实践。而作为专业培养学生品德的道德与法治课,更要注重学生情感培养、礼仪培养,而执行这种言传身教的老师更要有良好积极情感和礼仪,以情育情,以心育心。所以,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落实到过程中,应从细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动之以情,开诚布公,平等对待他们,不因学习优秀而有所偏爱,更不因成绩差而对其歧视,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在生活中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就为我们实施愉快教学法从情感上、示范上都有了积极帮助。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愉悦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实践表明,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实施愉快教学法,其目的就是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所以,我们有必要增强学习过程愉悦性。而要实现这种效果,愉快教学法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一)直观化教学。传统思想品德教学,大多采取口头讲解方式进行,对于都是“讲道理”的学科,内容是空洞的,枯燥的。再加上学生被动接受这种“静坐”学习方式,更难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思想教育。我们知道,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强灌输就能实现的,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应在平常。为了化解这种空洞感和枯燥感,教学中,我们可播放歌曲、小故事录音、社会录像、优秀影视片断、Flash小动画或展示一些漫画、趣味故事、法律案例等,将道德与法治课中抽象难懂的道理直观形象化,让学生不再感到思品课只是在讲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
(二)生活化教学。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所以我们应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思想散见于生活,品德的好坏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可以说,生活既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来源,也是检试学生思想品德的考卷。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将日常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一些难事拿出来作为德育素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样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和作用。
三、搭建竞争平台,提高课堂趣味性
初中学生好竞争的特征仍然明显。抓住这个特征施教,是我们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我们可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好动好竞争的年龄需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来营造竞争情境,如知识竞答、时事新闻比赛之类的游戏,并将新知识融入到游戏竞赛中,通过游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更大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多多鼓励学生,用竞争情境的创设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从而解决传统思想品德教学的枯燥乏味的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趣味性。
总之,愉快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作用明显,意义重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把这种理念与方法实时有效地运用于课堂中,使之我们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践行能力提供积极的帮助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直树,探析快乐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17年。
[2]郑春梅,愉悦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实践[J].新课程,2015年。
- 【发布时间】2019/7/2 18:08:39
- 【点击频次】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