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上好一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一堂好课,不仅可以让教师拥有成就感,更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和回味,因此,上好每一堂课就成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着力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思考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前提、标准,以及如何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这也是本文作者的立意所在。文章对于今后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和推动教学反思进而提升教学效益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以生为本;好课标准;教会思考
一位大学教授说:“一个好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讲故事,一位差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抄黑板”。因此,我们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穿插讲述许多案例和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简单地说,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不应该是传统的谆谆教诲型,而应该是充满着颠覆性、侵略性、趣味性、开放性、思想性、刺激性……一言以蔽之,应该是一个神奇的让学生充满期待的综合体课堂,但指向只有一个——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们知道,上课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博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那么,怎么上课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才能够喜欢它呢?这里结合自身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探讨一下如何上好一堂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以生为本是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前提
上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文化、道德层面的成长。上课的意义首先在于其主要是一个学习过程,其次才是教学过程。以生为本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经验。教师只有了解到这些,才能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那种在课堂上热衷于大秀自身基本功的教师注定不能明白上课的含义,课堂也不是学生的游乐场,那种毫无秩序的懒散热闹与通往真理和文化的道路相去甚远,课堂更不是单纯追求催肥效率的填鸭厂,并不是给学生灌多少学生就能吃多少。我们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旅行或者精神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这种探险中,教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引领游客有计划地领略未知的湖光山色,去探寻茂林修竹中的某一处幽静。
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高冷的角色转换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拨开横亘在师生之间的雾霾。
以生为本还要求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对知识的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作为一个谦卑者,要经常提醒自己所知道的极其有限,自己只不过年龄大一点、接受教育多一点、生活阅历丰富一点,在创造力、想象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上,教师不一定强于学生,教师最多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教师不能常常表现出一种绝对权威的状态。
二、一堂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标准
教师要想上好课,首先就要知道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好课的标准无他,关键在于好课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起航。好课不一定完美,但一定有其独特之处,那种看似行云流水,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观赏课只能是人工盆景,尽是雕琢痕迹,反而失去了自然的灵动、山野的韵味。
好课不能简单地与评价量表一一对应,动辄拿着评课表对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教学流程、教学效果、信息化手段等进行评价,看似准确,实则不然。简单的对应有时甚至会割裂教学的整体性。
好课不必按部就班,应允许师生在某处教学景致中停留,进而生发出真实的、天然的、非量化的创见。我们认为,好课的标准有四:
1. 好课要以学生为中心
课的本质意义不是为了教师的自我展示,学生也不是教师上课的道具。我在2016年参加三明市级的一个优质课评比后,深有体会。在三位名师授课后,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对执教教师的评价并不一致。评课老师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深,上课的学生则仅仅认为教师教态亲切。这说明学生仅仅对教师有印象,而对教师的课却并未在意。我进而由此反思:在教师精心设置的课堂里面,为什么学生感受最多的是教师的教态或者教师的口才,而不是思想和认识上的收获呢?这正是症结所在。教师只是重视了课的设计,却并未真正关注学生。仅仅是态度亲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真正期待的是未知的风景和思想上的共鸣。试想,如果教学中目中无人,又有多少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能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夺目的光辉、温暖的记忆和引领人生的深刻?
2.好课有一定的模糊性
模糊性并不是指知识点和教学思路模糊,一些需要精致的东西仍然要准确到位,尤其是课的内在逻辑仍要保持必要的流畅合理,而这种模糊是教师愿意时刻围绕学生的课堂反馈放弃自己的先前预设,善于倾听学生,与学生对话,机智地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选准切入的结合点,这样才能真正让师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我以为模糊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好课的意境是模糊的。好课有时更像一种写意画,它未必求得某种细致,有板有眼,而是求得一种缥缈、朦胧的美。这好似小学生写字必须一笔一划、横平竖直,而书法家写字却重在牵丝连带、章法布局。好课一定是讲究“布白”的,布白之处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让他们深入思考、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进而将空余的“留白”涂抹上各自的色彩。
3.好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好课的开放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师生具有开放接受合理观点的心态;二是指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融合。拥有开放的心态,自然容易接纳他人的思想和见解,进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善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呵护学生的教师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更容易与这样的老师打成一片。教师所需要保有的一个优良品质就是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这有时需要教师具有放下架子和师道尊严的勇气。开放的另一层意思即指要有开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超越了专业本位、学科本位和教师本位,如《美国语文》中《有趣的故事》那篇课文提到的教学要求那样,既有收集、又有设计,自然地在语文课中将历史、科学、艺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4.好课是有边界的。
好课是开放的,但并不是说好课没有原则,没有边界,好课需要循着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课堂状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不能毫无目的地延伸扩展,否则,将陷于“无标准主义”,正如在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文本解读的多元有界原则,好课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定性,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既对课堂不够尊重,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三、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教会学生思考
如今的课堂多了一些眼花缭乱,少了些许真实古朴,尤其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执教者除了不遗余力的展示自身过硬的基本功之外,还显得有些过于和蔼可亲的做作,如我们一些名师参加的国家级赛课活动时,看到名师执教后学生的茫然,我们知道真正的课堂不是那个样子的,真正的课堂究竟需要留给学生什么值得一生铭记的东西,我以为课堂中可能留给学生很多东西,包括知识、情感、文化等等,但最让学生受益的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要通过这日复一日的课教会学生思考,进而学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这样课堂才真正变得富有意义,才能焕发出生机和光彩。
1. 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思考是人脑最可宝贵的品质,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的大脑就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就不会生发出最有成就感的创见,更容易让大脑变得懒惰懈怠。独立思考首先就要教会学生怀疑。萨边说:怀疑是知识的钥匙。没有怀疑的精神,就只会人云亦云,就无法接近真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教给学生许多概念、定义和知识点,仿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考试而准备,但其与真正的学习却擦肩而去。
2. 要教会学生反思
反思是最重要的思维品质,不仅教师要反思,还要教会学生反思。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不会反思,那么学习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要引导学生建立辩证的哲学观,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对历史和前人所谓的真理都要谨慎地辨别和运用。其次,要教会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方式。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
3. 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
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我们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判断,其实,有时我们的判断是片面的、断裂的、静止的,所以,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或从上看、或从下看或从前看、或从后看,这样才能全方位了解事物的真相,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不能两次踏进相同的河流。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一时一个样所以需要一时一个眼光。这样,才会将学生培养成通情达理的人。
总之,课堂应该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乐园,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对此,我们教师真正有过认真思考的不多,大家更多的是把它当做谋生的手段。“教育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活下去,活得好,还能够再进一步发展。”“去帮助学生发展这种处理复杂的学科信息的能力,从而产生创见。”“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曾是学生”,是啊,当年还是学生时,我希望老师怎么做,今天作为教师的我就怎样做。“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打通,既激发兴趣又能真正把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上课要给学生惊喜,“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生命力,课堂就是和师生一起做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若无法带领学生领略到旅途中的“奇”,只是让学生蒙了眼睛牵着绳索走一圈回到原地,他什么也没看到,所有的路都是一样的走,甚至觉得没有风景,有一天即便解开了蒙眼布,他已经错失了最佳欣赏的时光和心情,所有的美丽在他眼中都是空白,或者黑暗,他不曾领略过美,又如何让他寻找和发现出什么是美。正如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上好一堂高中思想政治课,并由此展开思考,这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了很多很多……
关键词:思想政治;以生为本;好课标准;教会思考
一位大学教授说:“一个好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讲故事,一位差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抄黑板”。因此,我们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穿插讲述许多案例和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简单地说,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不应该是传统的谆谆教诲型,而应该是充满着颠覆性、侵略性、趣味性、开放性、思想性、刺激性……一言以蔽之,应该是一个神奇的让学生充满期待的综合体课堂,但指向只有一个——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们知道,上课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博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那么,怎么上课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才能够喜欢它呢?这里结合自身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探讨一下如何上好一堂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以生为本是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前提
上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文化、道德层面的成长。上课的意义首先在于其主要是一个学习过程,其次才是教学过程。以生为本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经验。教师只有了解到这些,才能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那种在课堂上热衷于大秀自身基本功的教师注定不能明白上课的含义,课堂也不是学生的游乐场,那种毫无秩序的懒散热闹与通往真理和文化的道路相去甚远,课堂更不是单纯追求催肥效率的填鸭厂,并不是给学生灌多少学生就能吃多少。我们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旅行或者精神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这种探险中,教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引领游客有计划地领略未知的湖光山色,去探寻茂林修竹中的某一处幽静。
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高冷的角色转换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拨开横亘在师生之间的雾霾。
以生为本还要求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对知识的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作为一个谦卑者,要经常提醒自己所知道的极其有限,自己只不过年龄大一点、接受教育多一点、生活阅历丰富一点,在创造力、想象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上,教师不一定强于学生,教师最多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教师不能常常表现出一种绝对权威的状态。
二、一堂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标准
教师要想上好课,首先就要知道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好课的标准无他,关键在于好课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起航。好课不一定完美,但一定有其独特之处,那种看似行云流水,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观赏课只能是人工盆景,尽是雕琢痕迹,反而失去了自然的灵动、山野的韵味。
好课不能简单地与评价量表一一对应,动辄拿着评课表对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教学流程、教学效果、信息化手段等进行评价,看似准确,实则不然。简单的对应有时甚至会割裂教学的整体性。
好课不必按部就班,应允许师生在某处教学景致中停留,进而生发出真实的、天然的、非量化的创见。我们认为,好课的标准有四:
1. 好课要以学生为中心
课的本质意义不是为了教师的自我展示,学生也不是教师上课的道具。我在2016年参加三明市级的一个优质课评比后,深有体会。在三位名师授课后,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对执教教师的评价并不一致。评课老师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深,上课的学生则仅仅认为教师教态亲切。这说明学生仅仅对教师有印象,而对教师的课却并未在意。我进而由此反思:在教师精心设置的课堂里面,为什么学生感受最多的是教师的教态或者教师的口才,而不是思想和认识上的收获呢?这正是症结所在。教师只是重视了课的设计,却并未真正关注学生。仅仅是态度亲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真正期待的是未知的风景和思想上的共鸣。试想,如果教学中目中无人,又有多少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能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夺目的光辉、温暖的记忆和引领人生的深刻?
2.好课有一定的模糊性
模糊性并不是指知识点和教学思路模糊,一些需要精致的东西仍然要准确到位,尤其是课的内在逻辑仍要保持必要的流畅合理,而这种模糊是教师愿意时刻围绕学生的课堂反馈放弃自己的先前预设,善于倾听学生,与学生对话,机智地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选准切入的结合点,这样才能真正让师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我以为模糊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好课的意境是模糊的。好课有时更像一种写意画,它未必求得某种细致,有板有眼,而是求得一种缥缈、朦胧的美。这好似小学生写字必须一笔一划、横平竖直,而书法家写字却重在牵丝连带、章法布局。好课一定是讲究“布白”的,布白之处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让他们深入思考、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进而将空余的“留白”涂抹上各自的色彩。
3.好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好课的开放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师生具有开放接受合理观点的心态;二是指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融合。拥有开放的心态,自然容易接纳他人的思想和见解,进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善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呵护学生的教师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更容易与这样的老师打成一片。教师所需要保有的一个优良品质就是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这有时需要教师具有放下架子和师道尊严的勇气。开放的另一层意思即指要有开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超越了专业本位、学科本位和教师本位,如《美国语文》中《有趣的故事》那篇课文提到的教学要求那样,既有收集、又有设计,自然地在语文课中将历史、科学、艺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4.好课是有边界的。
好课是开放的,但并不是说好课没有原则,没有边界,好课需要循着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课堂状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不能毫无目的地延伸扩展,否则,将陷于“无标准主义”,正如在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文本解读的多元有界原则,好课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定性,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既对课堂不够尊重,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三、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教会学生思考
如今的课堂多了一些眼花缭乱,少了些许真实古朴,尤其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执教者除了不遗余力的展示自身过硬的基本功之外,还显得有些过于和蔼可亲的做作,如我们一些名师参加的国家级赛课活动时,看到名师执教后学生的茫然,我们知道真正的课堂不是那个样子的,真正的课堂究竟需要留给学生什么值得一生铭记的东西,我以为课堂中可能留给学生很多东西,包括知识、情感、文化等等,但最让学生受益的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要通过这日复一日的课教会学生思考,进而学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这样课堂才真正变得富有意义,才能焕发出生机和光彩。
1. 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思考是人脑最可宝贵的品质,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的大脑就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就不会生发出最有成就感的创见,更容易让大脑变得懒惰懈怠。独立思考首先就要教会学生怀疑。萨边说:怀疑是知识的钥匙。没有怀疑的精神,就只会人云亦云,就无法接近真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教给学生许多概念、定义和知识点,仿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考试而准备,但其与真正的学习却擦肩而去。
2. 要教会学生反思
反思是最重要的思维品质,不仅教师要反思,还要教会学生反思。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不会反思,那么学习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要引导学生建立辩证的哲学观,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对历史和前人所谓的真理都要谨慎地辨别和运用。其次,要教会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方式。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
3. 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
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我们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判断,其实,有时我们的判断是片面的、断裂的、静止的,所以,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或从上看、或从下看或从前看、或从后看,这样才能全方位了解事物的真相,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不能两次踏进相同的河流。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一时一个样所以需要一时一个眼光。这样,才会将学生培养成通情达理的人。
总之,课堂应该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乐园,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对此,我们教师真正有过认真思考的不多,大家更多的是把它当做谋生的手段。“教育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活下去,活得好,还能够再进一步发展。”“去帮助学生发展这种处理复杂的学科信息的能力,从而产生创见。”“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曾是学生”,是啊,当年还是学生时,我希望老师怎么做,今天作为教师的我就怎样做。“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打通,既激发兴趣又能真正把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上课要给学生惊喜,“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生命力,课堂就是和师生一起做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若无法带领学生领略到旅途中的“奇”,只是让学生蒙了眼睛牵着绳索走一圈回到原地,他什么也没看到,所有的路都是一样的走,甚至觉得没有风景,有一天即便解开了蒙眼布,他已经错失了最佳欣赏的时光和心情,所有的美丽在他眼中都是空白,或者黑暗,他不曾领略过美,又如何让他寻找和发现出什么是美。正如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上好一堂高中思想政治课,并由此展开思考,这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了很多很多……
- 【发布时间】2019/6/3 9:33:41
- 【点击频次】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