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趣味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能够在数学世界开启智慧,享受乐趣,体验美丽,那他迟早会拥抱成功收获幸福的。
关键词:数学;人文;趣味;美感
课程标准关于数学的认识: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一点“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淡化甚至忽略,减少了课堂趣味,降低了数学教学追求的境界。
下面就适当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人文趣味方面的谈谈我的看法。
一、提升认识是前提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数学必须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克莱因说过,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数学有无限的美感。普罗克洛斯认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库默尔也说:“一种奇特的美统治着数学王国,这种美不像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那么相类似,但她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她的欣赏,与艺术之美是十分相象的。”
数学有特别的诗意。正如魏尔斯特拉斯所感受的那样,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诗人,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数学老师。
数学天生有音乐气质。西尔弗斯特这样表述:难道不可以把音乐描绘成感觉的数学,而把数学描绘成理性的音乐吗?这样,音乐家感觉到数学,数学家想到音乐——音乐是梦想,数学是工作的一生——每一方都经由对方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那时,人类的智慧达到完美的典型,将在某个未来的莫扎特——狄利克雷或贝多芬——高斯的歌颂下而光彩夺目。这种联合已经在一个赫姆霍尔兹的天才和工作中清楚地预示出来了。
数学文化传统其实充满趣味和哲理。比如《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如生活感悟中的“四两拨千斤”“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等等。
二、营造生趣课堂
每一个学生都是彰显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过程及归宿。
教学应该是“关注人”,数学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与提升,关注生命感悟、情感陶冶、个性发展等。
追求营造充满生命活力、数学机趣的课堂教学,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须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绽放,形成和保持自己独立、鲜明的个性。陶行之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万能钥匙,具有陶冶情操的无穷力量。
例如,“找规律”教学中,一位老师这样引入:
师:小朋友,“六.一”节快到了,学校里要举行游园会,老师这儿准备了许多彩旗,鲜花,想用这些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怎样布置才漂亮。谁来帮老师出出主意呢?
学生1:我想布置彩旗,我认为可以一面红色一面黄色,再一面红色一面黄色,一直这样布置下去。
学生2:我想布置花,我认为可以一朵红色的花一朵黄色的一朵紫色的花,再一朵红色一朵黄色一朵紫色,这样排下去。
学生3:……
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围里,学生才感到有话可说,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放下了架子,不再有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不再把自己当做权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老师有困难了,求助于他们,和他们同商量好办法。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愿意说出自己的方案,从而顺利地导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发掘教材宝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显性人文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打开思路研读教材,开采人文宝藏。
有老师这样介绍:在教学圆周率时,先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量出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计算出这三个圆的周长与各自直径之间的倍数。等到学生们把演算好的得数拿出来后,面对着各不相同的结果,大家觉得非常不解时,教师可以出示祖冲之的图像,介绍:我们今天在这课堂上研究探讨的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一位数学家做了,而且他已经得出了一个圆满的结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他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向先人学习。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在先人人格力量的感化下,激励学生去构筑自己的希望与理想,并孜孜以求。
我们学校从2012年起开设了《好玩的数学》校本课程,老师们编写了1-6年级《好玩的数学》校本教材,在教学中,把一些纯粹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抛出出人意料的结论,让学生坐不住,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利用学生喜欢寻根问底的心理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越学越有趣;还编制了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判断、猜想和证明。授课形式也不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需要手脑口并用。例如讲圆柱体的体积,老师让孩子们从教室的门开始联想,怎么把门变成圆柱体?同学们走到门口,自己动手旋转,得到了圆柱的形状,还讨论了门立着旋转和倒着旋转体积有没有区别。在这里让学生展开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双翼,在数学的领空遨游,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的尝试。
四、保持生活关联
数学既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所以,课堂上应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数学知识的应用知识。
比如阅兵,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式和孩子们交流:
“70”的背后有多少故事?
“国共两党抗战老兵100余人应邀参阅,平均年龄9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老兵102岁。”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徒步方队能做到站立2小时不动,正步行进200米、齐步行进1000米动作不变形;装备方队能实现等速行进正负误差不超过0.3秒;空中梯队能做到米秒不差。”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什么?
……
数字世界简单而又复杂,它启迪思考,它渗透情感。数学是关于“数(数字、规律)”的学问,也是关于思维传承的文化。
“六边形与自然界”“古代文化中的三、七、九”“蜜蜂的数学”“自然界中的数学奇妙”等,都是很好的话题。
五、尝试文化表达
数学美认识——
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简洁之美;
几何图形的或庄重或壮硕或苗条的多姿之美;
点线面结合的层次感、空间感等韵律之美;
再比如“1”的挺拔美,“0”的圆润美,“3”的袅娜美……
数学哲理表述——
零和负数:在实数里,负数永远比零小;在生活里,没有思想比无知更糟。
小数点:丢掉了小数点,数值会变大;不拘小节会犯大错误。
分数:人好比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是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
圆形: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同一个图形,有其完美的对称性,使人产生“完美无缺”的美感和向往。难怪有圆满、圆润、圆通、圆场之说和“花好月圆”的成语。但是“圆滑”一词却为人们所不爱。
正方形:坦蕴方正,是人格的追求。
数学诗意——
“点”的自述:
我是一个“点”,曾为自己的渺小而难堪,对着庞大的宏观世界,只有闭上失望的双眼。经过一位数学教师的启发,我有了新发现:两个“点”可以确立一条直线;三个“点”能构成一个三角形;无数个“点”能构成圆的“金环”,我也有了自己的半径和圆心。不信,从月球看地球,也是宇宙渺小的雀斑。我欣喜,我狂欢!谁没有自己的位置。不!你的价值在闪光,只是,你还没有发现。
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要教给学生数学的观念、数学感、数学思想、数学眼光,而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数学家。如果学生能够在数学世界开启智慧,享受乐趣,体验美丽,那他迟早会拥抱成功收获幸福的!
我们可以用数学去丈量追求,用数学去勾画美丽,用数学去累加智慧与乐趣……
关键词:数学;人文;趣味;美感
课程标准关于数学的认识: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一点“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淡化甚至忽略,减少了课堂趣味,降低了数学教学追求的境界。
下面就适当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人文趣味方面的谈谈我的看法。
一、提升认识是前提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数学必须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克莱因说过,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数学有无限的美感。普罗克洛斯认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库默尔也说:“一种奇特的美统治着数学王国,这种美不像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那么相类似,但她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她的欣赏,与艺术之美是十分相象的。”
数学有特别的诗意。正如魏尔斯特拉斯所感受的那样,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诗人,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数学老师。
数学天生有音乐气质。西尔弗斯特这样表述:难道不可以把音乐描绘成感觉的数学,而把数学描绘成理性的音乐吗?这样,音乐家感觉到数学,数学家想到音乐——音乐是梦想,数学是工作的一生——每一方都经由对方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那时,人类的智慧达到完美的典型,将在某个未来的莫扎特——狄利克雷或贝多芬——高斯的歌颂下而光彩夺目。这种联合已经在一个赫姆霍尔兹的天才和工作中清楚地预示出来了。
数学文化传统其实充满趣味和哲理。比如《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如生活感悟中的“四两拨千斤”“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等等。
二、营造生趣课堂
每一个学生都是彰显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过程及归宿。
教学应该是“关注人”,数学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与提升,关注生命感悟、情感陶冶、个性发展等。
追求营造充满生命活力、数学机趣的课堂教学,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须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绽放,形成和保持自己独立、鲜明的个性。陶行之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万能钥匙,具有陶冶情操的无穷力量。
例如,“找规律”教学中,一位老师这样引入:
师:小朋友,“六.一”节快到了,学校里要举行游园会,老师这儿准备了许多彩旗,鲜花,想用这些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怎样布置才漂亮。谁来帮老师出出主意呢?
学生1:我想布置彩旗,我认为可以一面红色一面黄色,再一面红色一面黄色,一直这样布置下去。
学生2:我想布置花,我认为可以一朵红色的花一朵黄色的一朵紫色的花,再一朵红色一朵黄色一朵紫色,这样排下去。
学生3:……
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围里,学生才感到有话可说,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放下了架子,不再有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不再把自己当做权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老师有困难了,求助于他们,和他们同商量好办法。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愿意说出自己的方案,从而顺利地导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发掘教材宝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显性人文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打开思路研读教材,开采人文宝藏。
有老师这样介绍:在教学圆周率时,先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量出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计算出这三个圆的周长与各自直径之间的倍数。等到学生们把演算好的得数拿出来后,面对着各不相同的结果,大家觉得非常不解时,教师可以出示祖冲之的图像,介绍:我们今天在这课堂上研究探讨的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一位数学家做了,而且他已经得出了一个圆满的结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他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向先人学习。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在先人人格力量的感化下,激励学生去构筑自己的希望与理想,并孜孜以求。
我们学校从2012年起开设了《好玩的数学》校本课程,老师们编写了1-6年级《好玩的数学》校本教材,在教学中,把一些纯粹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抛出出人意料的结论,让学生坐不住,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利用学生喜欢寻根问底的心理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越学越有趣;还编制了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判断、猜想和证明。授课形式也不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需要手脑口并用。例如讲圆柱体的体积,老师让孩子们从教室的门开始联想,怎么把门变成圆柱体?同学们走到门口,自己动手旋转,得到了圆柱的形状,还讨论了门立着旋转和倒着旋转体积有没有区别。在这里让学生展开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双翼,在数学的领空遨游,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的尝试。
四、保持生活关联
数学既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所以,课堂上应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数学知识的应用知识。
比如阅兵,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式和孩子们交流:
“70”的背后有多少故事?
“国共两党抗战老兵100余人应邀参阅,平均年龄9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老兵102岁。”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徒步方队能做到站立2小时不动,正步行进200米、齐步行进1000米动作不变形;装备方队能实现等速行进正负误差不超过0.3秒;空中梯队能做到米秒不差。”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什么?
……
数字世界简单而又复杂,它启迪思考,它渗透情感。数学是关于“数(数字、规律)”的学问,也是关于思维传承的文化。
“六边形与自然界”“古代文化中的三、七、九”“蜜蜂的数学”“自然界中的数学奇妙”等,都是很好的话题。
五、尝试文化表达
数学美认识——
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简洁之美;
几何图形的或庄重或壮硕或苗条的多姿之美;
点线面结合的层次感、空间感等韵律之美;
再比如“1”的挺拔美,“0”的圆润美,“3”的袅娜美……
数学哲理表述——
零和负数:在实数里,负数永远比零小;在生活里,没有思想比无知更糟。
小数点:丢掉了小数点,数值会变大;不拘小节会犯大错误。
分数:人好比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是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
圆形: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同一个图形,有其完美的对称性,使人产生“完美无缺”的美感和向往。难怪有圆满、圆润、圆通、圆场之说和“花好月圆”的成语。但是“圆滑”一词却为人们所不爱。
正方形:坦蕴方正,是人格的追求。
数学诗意——
“点”的自述:
我是一个“点”,曾为自己的渺小而难堪,对着庞大的宏观世界,只有闭上失望的双眼。经过一位数学教师的启发,我有了新发现:两个“点”可以确立一条直线;三个“点”能构成一个三角形;无数个“点”能构成圆的“金环”,我也有了自己的半径和圆心。不信,从月球看地球,也是宇宙渺小的雀斑。我欣喜,我狂欢!谁没有自己的位置。不!你的价值在闪光,只是,你还没有发现。
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要教给学生数学的观念、数学感、数学思想、数学眼光,而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数学家。如果学生能够在数学世界开启智慧,享受乐趣,体验美丽,那他迟早会拥抱成功收获幸福的!
我们可以用数学去丈量追求,用数学去勾画美丽,用数学去累加智慧与乐趣……
- 【发布时间】2019/5/28 17:40:04
- 【点击频次】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