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估算能力是数学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创新教学策略,加强学生估算能力培养,使之爱估算、能估算,会估算。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能力;培养;加强
估算能力是数学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计算能力中不可缺少的实践应用能力。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要求,说明加强学生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行径。的确,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创新估算教学,想方设法提高学生估算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估算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估算
营造良好的估算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多年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估算能力,首先需要加强学生估算意义培养,有了这种意识,他们才知道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要求求出准确结果。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生活之水引进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生活中都需要估算。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题目要求估算,学生通常都会自觉地进行估算;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估算,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估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是不需要准确结果的,这就会用到估算。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在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估算的时机,培养估算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估算氛围。例如,在教学“加法估算”时,我们可以创设商品情境,出示五种商品价格:色拉油68元/桶,大米32元/袋,饮料22元/瓶,拖鞋48元/双,毛巾17元/条。)教师提问:王阿姨买了五种商品。她在想:我只带了200元,这钱到底够不够?收银员在想:我怎么把钱数输入电脑里?老师想请同学们考虑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经过一系列引导,学生就知道了记账的时候一定是精确数,估计钱数够不够的时候,只需要估算就可以了。在这作就培养了学生实际问题实际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底什么时候估一估,什么时候精确算?我们要结合具体问题判断。通过这个教学情境的引导教学,让学生判断选择什么运算方式有意义,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如果当有学生对“王阿姨被告知付多少钱”选用估算时,我们就应及时将这种错误判断转化成生态生成资源,通过追问组织学生反思,讨论,进而作出自我否定。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我要估算”的内因,获得了“什么时候需要估算”的活动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做算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二、加强估算习惯培养,让学生爱上估算
估算是学习上、生活中都常用到的一种计算方法,我们要把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践形成一种习惯,使之能帮助自我进行数的运算。
(一)挖掘教材内容,变“可有可无”为“无处不有”。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估算的重视不够,没有精心挖掘教材估算内容,走过程,走形式,也有的教师认为现行教材估算内容少,没有训练机会。其实不然,现行教材估算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用心挖掘教材,估算是无处不有,无论是数的计算、空间与图形、量的测量与计算,以及解决问题等,处处都有估算的踪影,只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估算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随时随刻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无处不有估算,长期经历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可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操场的面积等。
(二)创设情境,变“被动估算”为“主动估算”。数学是生活的提炼。估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把估算应用到生活中去,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被动估算为主动估算。比如,小明的爸爸准备暑假带小明去旅游,爸爸让小明算算需要准备多少钱才能完成这次旅程。由于旅途中充满变数,不能事先进行精确计算,而自然而然地会主动用估算去预测旅途中的各种费用。
三、注重估算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估算
良好的方法是提高估算速度,提升估算效果的重要前提。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学会估算。估算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计算要简便、快速、易于口算;二是结果具有开放性、阶段性、合理性。所谓合理就是允许估算结果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接近精确值越好。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估算,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活化学生思维。同时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说说估算过程。让学生通过尝试、调整、优化,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使结果趋于合理。凑整法是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最广、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参加运算的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数、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加、减、乘、除法都是以凑整法为基础进行估算。如估算71×19,把71看成70,19 看成20,70×20=1400。估算方法灵活多样,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凑整法、四舍五入法、估大估小法、乘法口诀估算法、数位估算法、规律估算法、生活经验估算法等。在估算时,估算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纯计算题采用正常的估算法,有关生活实际的问题要结合实际估大或估小,使结果合理化。
总之,估算能力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的必要能力,也是基础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必然应着力培养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估算,爱上估算,学会估算。
参考文献:
[1]秦明,加强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7年。
[2]郑学林,小学数学中估算章节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能力;培养;加强
估算能力是数学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计算能力中不可缺少的实践应用能力。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要求,说明加强学生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行径。的确,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创新估算教学,想方设法提高学生估算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估算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估算
营造良好的估算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多年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估算能力,首先需要加强学生估算意义培养,有了这种意识,他们才知道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要求求出准确结果。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生活之水引进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生活中都需要估算。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题目要求估算,学生通常都会自觉地进行估算;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估算,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估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是不需要准确结果的,这就会用到估算。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在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估算的时机,培养估算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估算氛围。例如,在教学“加法估算”时,我们可以创设商品情境,出示五种商品价格:色拉油68元/桶,大米32元/袋,饮料22元/瓶,拖鞋48元/双,毛巾17元/条。)教师提问:王阿姨买了五种商品。她在想:我只带了200元,这钱到底够不够?收银员在想:我怎么把钱数输入电脑里?老师想请同学们考虑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经过一系列引导,学生就知道了记账的时候一定是精确数,估计钱数够不够的时候,只需要估算就可以了。在这作就培养了学生实际问题实际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底什么时候估一估,什么时候精确算?我们要结合具体问题判断。通过这个教学情境的引导教学,让学生判断选择什么运算方式有意义,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如果当有学生对“王阿姨被告知付多少钱”选用估算时,我们就应及时将这种错误判断转化成生态生成资源,通过追问组织学生反思,讨论,进而作出自我否定。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我要估算”的内因,获得了“什么时候需要估算”的活动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做算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二、加强估算习惯培养,让学生爱上估算
估算是学习上、生活中都常用到的一种计算方法,我们要把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践形成一种习惯,使之能帮助自我进行数的运算。
(一)挖掘教材内容,变“可有可无”为“无处不有”。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估算的重视不够,没有精心挖掘教材估算内容,走过程,走形式,也有的教师认为现行教材估算内容少,没有训练机会。其实不然,现行教材估算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用心挖掘教材,估算是无处不有,无论是数的计算、空间与图形、量的测量与计算,以及解决问题等,处处都有估算的踪影,只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估算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随时随刻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无处不有估算,长期经历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可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操场的面积等。
(二)创设情境,变“被动估算”为“主动估算”。数学是生活的提炼。估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把估算应用到生活中去,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被动估算为主动估算。比如,小明的爸爸准备暑假带小明去旅游,爸爸让小明算算需要准备多少钱才能完成这次旅程。由于旅途中充满变数,不能事先进行精确计算,而自然而然地会主动用估算去预测旅途中的各种费用。
三、注重估算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估算
良好的方法是提高估算速度,提升估算效果的重要前提。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学会估算。估算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计算要简便、快速、易于口算;二是结果具有开放性、阶段性、合理性。所谓合理就是允许估算结果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接近精确值越好。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估算,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活化学生思维。同时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说说估算过程。让学生通过尝试、调整、优化,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使结果趋于合理。凑整法是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最广、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参加运算的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数、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加、减、乘、除法都是以凑整法为基础进行估算。如估算71×19,把71看成70,19 看成20,70×20=1400。估算方法灵活多样,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凑整法、四舍五入法、估大估小法、乘法口诀估算法、数位估算法、规律估算法、生活经验估算法等。在估算时,估算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纯计算题采用正常的估算法,有关生活实际的问题要结合实际估大或估小,使结果合理化。
总之,估算能力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的必要能力,也是基础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必然应着力培养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估算,爱上估算,学会估算。
参考文献:
[1]秦明,加强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7年。
[2]郑学林,小学数学中估算章节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7年。
- 【发布时间】2019/5/28 17:38:51
- 【点击频次】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