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在快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过程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媒体;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加快,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的进入了学校课堂教学环节中,为课堂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主动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了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亮点,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高耗低效,导致教师、学生都感受不到努力带来的成功体验。而多媒体的加入,无疑又让阅读教与学点燃了新的希望,为阅读教学提高效果,为学生参与阅读实践搭建了平台。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是的,没有兴趣的内驱,学生主体性就难以发挥出来。就如我们常说一样,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来辅助,通过其形声并茂、情景交融、对比鲜明的视听呈现,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认知感知材料,把他们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草原》一课,若只让学生读课文体会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于没有真正见过草原的孩子们来说会显得苍白无力、力不从心。文中草原的美丽无力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枯燥感和疲劳感,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多角度的向学生展示草原的美景,再配上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去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学生看过之后,如临其景,触手可及,他们的兴趣油然而生,从而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较快理解课文内容。
二、运用多媒体能快速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阅读文本时会遇到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文字,尽管老师想方设法举例讲解,说得口干舌燥,但效果不明显。在教学时如果适当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功能,就可以把课文中枯燥、难以理解的文字简单化、动态化、具体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这样,难以理解的也就容易理解了,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顺利突破。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难点是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由于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要让学生知道重点,突破难点等知识的学习就显得相当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就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爬山虎爬的动画,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色。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的多媒体动态画面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直观、生动的观察到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样一来,难点随之而解,学生轻松突围,获得新知。又如《观潮》一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背诵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我在教学这一环作时,播放从网上下载下来的钱塘江大潮录像:随着由声音到影像的越来越响,越来越近,潮水越显得壮观。并且出现了一线潮、回头潮、碰头潮等。此时学生看着钱塘江潮录像,“啊!啊!……”的惊叹声时时发出。通过直观的影像和对课文文字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大潮有了较为深刻的人识,再让学生背诵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也就容易多了。
三、运用多媒体能启发学生想象力
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特有属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飞翔。特别是多媒体在呈现画面的同时,又有音乐,音乐与文学相通的,它能把听觉和画面统一起来,使之相互渗透,相互强化。音乐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浮想翩翩,音乐所引起的想象和联想拉广拉远了,其效果远远超出传统的讲授法所传授的知识,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让他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翱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读“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然后提问:海底的珊瑚还像什么?学生却不能回答。因为我们这儿的学生从没见过海,更不用说见海底的珊瑚了。此时,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底的珊瑚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立刻举起了小手。紧接着让学生用“海底的岩石上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 !”练习说话,多数学生都会说了。他们把珊瑚想像成“彩色的帽子、茂盛的树枝、有趣的石头、破土而出的蘑菇……”又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想象力,能领会到课文的美词美句和意境美,我们可抓住文本中三个想象的训练点:一是想象白荷花冒出来的样子;二是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三是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了诱发学生想象力,我们就可展示动画,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想象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巧用多媒体,以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同时,我们也要合作,适当地运用这一设备,才能让阅读教学收到明显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敏之,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工,2017年。
[2]郑青林,运用多媒体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学与研究,2016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媒体;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加快,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的进入了学校课堂教学环节中,为课堂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主动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了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亮点,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高耗低效,导致教师、学生都感受不到努力带来的成功体验。而多媒体的加入,无疑又让阅读教与学点燃了新的希望,为阅读教学提高效果,为学生参与阅读实践搭建了平台。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是的,没有兴趣的内驱,学生主体性就难以发挥出来。就如我们常说一样,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来辅助,通过其形声并茂、情景交融、对比鲜明的视听呈现,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认知感知材料,把他们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草原》一课,若只让学生读课文体会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于没有真正见过草原的孩子们来说会显得苍白无力、力不从心。文中草原的美丽无力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枯燥感和疲劳感,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多角度的向学生展示草原的美景,再配上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去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学生看过之后,如临其景,触手可及,他们的兴趣油然而生,从而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较快理解课文内容。
二、运用多媒体能快速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阅读文本时会遇到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文字,尽管老师想方设法举例讲解,说得口干舌燥,但效果不明显。在教学时如果适当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功能,就可以把课文中枯燥、难以理解的文字简单化、动态化、具体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这样,难以理解的也就容易理解了,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顺利突破。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难点是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由于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要让学生知道重点,突破难点等知识的学习就显得相当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就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爬山虎爬的动画,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色。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的多媒体动态画面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直观、生动的观察到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样一来,难点随之而解,学生轻松突围,获得新知。又如《观潮》一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背诵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我在教学这一环作时,播放从网上下载下来的钱塘江大潮录像:随着由声音到影像的越来越响,越来越近,潮水越显得壮观。并且出现了一线潮、回头潮、碰头潮等。此时学生看着钱塘江潮录像,“啊!啊!……”的惊叹声时时发出。通过直观的影像和对课文文字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大潮有了较为深刻的人识,再让学生背诵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也就容易多了。
三、运用多媒体能启发学生想象力
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特有属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飞翔。特别是多媒体在呈现画面的同时,又有音乐,音乐与文学相通的,它能把听觉和画面统一起来,使之相互渗透,相互强化。音乐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浮想翩翩,音乐所引起的想象和联想拉广拉远了,其效果远远超出传统的讲授法所传授的知识,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让他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翱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读“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然后提问:海底的珊瑚还像什么?学生却不能回答。因为我们这儿的学生从没见过海,更不用说见海底的珊瑚了。此时,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底的珊瑚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立刻举起了小手。紧接着让学生用“海底的岩石上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 !”练习说话,多数学生都会说了。他们把珊瑚想像成“彩色的帽子、茂盛的树枝、有趣的石头、破土而出的蘑菇……”又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想象力,能领会到课文的美词美句和意境美,我们可抓住文本中三个想象的训练点:一是想象白荷花冒出来的样子;二是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三是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了诱发学生想象力,我们就可展示动画,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想象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巧用多媒体,以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同时,我们也要合作,适当地运用这一设备,才能让阅读教学收到明显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敏之,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工,2017年。
[2]郑青林,运用多媒体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学与研究,2016年。
- 【发布时间】2019/5/28 17:37:40
- 【点击频次】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