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农村留守儿童独立完成数学作业的策略刍议
【关键词】 ;
【正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迫于各种原因,他们把孩子留在老家念书,这些孩子被称之为留守儿童。本人从教小学数学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留守儿童学习上的诸多困难,就完成课后作业而言,这些孩子经常无法独立完成,最终的结果使得许多孩子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信心,成为了学习的落伍者。怎样让这些留守儿童更好地完成好数学课后作业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
一、动力途径下的主动策略
1.培养留守儿童热爱数学的思想
一是重视直观教学。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每一个规律和运算都尽可能用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如: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我自制教具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直观地变为一个长方形,这样计算面积便一目了然。二是让数学问题更贴近生活,使学生从中寻找和回忆已有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热情。三是寻找课外资料充实活跃课堂。经常性地把跟课本内容有关的有趣的问题带入课堂,让课堂充满乐趣。四是积极利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挖掘名人刻苦钻研成才的事例来熏陶每一个学生,以此来激发出学生最大兴趣和热情,培养孩子热爱数学。
2.培养母爱般的师生感情
我们常听到不少孩子背地里讲,“最喜欢上某某老师的课”、“某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最不想做”等这样一些话,其真实反映则是师生之间的一种融洽与否的关系。留守儿童情感上的缺失实际上给了老师一个更好的切入点,这时如果老师能从细节上关心班级的留守儿童,哪怕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关爱,也能激起他们很大的共鸣。我曾经教过一个留守儿童,他抄袭同学的作业被我发现,但我却没有当场批评他,反而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补上了他的知识缺漏。我的做法感动了他,后来,这位同学每次的课后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
3. 培养“种瓜得瓜”的成就意识
有收获就有动力,学习也不例外,留守儿童的学习只有让他“尝到甜头”才能让学习行为变得更加自觉和主动。在日常教学中,我都是讲究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不给学生提过高的要求。新课讲完后,先是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东西,争取每个人都过关,让每个人都有获得感。同时,我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包括解一道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采用了特别的思路,理解问题懂得结合平时的体验等,肯定和表扬留守儿童的这些闪光点。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大限度地促使他们产生做作业的热情和信心。
二、外因途径下的环境策略
1.家校沟通,改变老人监管下的“软”环境
留守儿童不能独立完成好数学课后作业,首先跟老人的监管思想有关。他们说“种田也吃饭,打铁也吃饭,拿笔杆也是吃饭,何必逼得那么狠呢?”老人对后辈总是格外的宽容,但这种宽容却成为后辈不思进取的“温室”。改变这一“软”环境,需要与老人沟通,要指出厉害关系,即完成好课后作业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学习!争取得到老人的配合,把“软环境”变为励志的好环境。
2. 监督检查改变学生蒙混过关的“糊涂”思想
留守儿童不能独立完成数学课后作业的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其实是缺少应有的监督检查。一天天积累后,变得做与不做一个样,不做作业也“过关”。其实,必要的检查才是约束留守儿童独立完成课后作业的有效手段。对此,我坚持每天的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对每一位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同时讲评时采用同桌作业本互换的方式进行,让同学之间有交流、有比对、有促进。并且,每天的作业的正误率、工整度全由小组长统计和汇总。一定时间比积分,按积分落实奖励,而且适当地采用文明的惩罚措施。这样一来,监督手段变得隐蔽而文明,部分留守儿童的作业再也无法蒙混过去,客观上迫使了他们更加积极地独立完成数学课后作业。
3. 克服“代劳”、“代想”、“代做”情形,推进留守儿童独立思考
留守儿童一般都有依赖心理,生活如此,做作业更是如此,一道作业一遇到不会做马上就急着问老师,不思考却想马上找到答案的心理非常明显。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万万不可代劳,不可马上抛出答案。这种情况下,只能先抛出个引子,稍稍启发一下,或是从某个角度提出个问题来引发思考,从而避免“代想”。同时在学生获得一定思路后,再引导学生深入解题,可利用好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模仿跟进解题步骤,一切让学生学着做,以避免“代做”。这样的教学思路既没有把问题完全推给学生,也没有包办代替,有序地逼着学生思考,从而推进了留守儿童独立思考的行为,对于课后作业的完成帮助不小。
三、方法途径下的技术策略
留守儿童不能独立完成数学课后作业跟其本身的动力、学习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但分析起来,最重要的还是必须教会留守儿童独立完成数学作业的方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不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 培养遇到困难时的正确态度
碰到作业困难时,第一反应是“怎么办?”,而不是“算了”,不能有“投降”的失败心理。遇到困难时,要相信自己,心中存有必胜的信念。自信是最好的老师,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遇到困难时,要冷静,冷静下来寻找机会。困难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不打击任何一个学生,当学生出现错误和遇到困难时,甚至出现很不应该的差错时,我自己总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启发和提示学生。这就为学生做出示范,教会他们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寻找机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2. 养成多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培养留守儿童多种思路解决问题。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埋下伏笔。即在平时教学中,对每一道题的讲解,要重视挖掘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一种方法不行时,还有其他方法可行。
其次,要在平时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分析——综合法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最后,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解题中的闪光点,展示不同思路来解题的风采。其实,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往往也出自学生当中,培养学生多种思路解决问题正是如此。老师要在平时,多注意收集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现一些灵活思维解题的可取之处,收集总结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做到“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3. 指导留守儿童合理利用多种帮助手段
留守儿童在遇到作业无法完成时,能够获得的帮助手段更为有限,他们在不能获得帮助的情况下,许多会逼到抄袭作业的路上。因此,指导他们合理利用帮助手段,势在必行。
①依纲依本的办法。即遇到作业不会做时,找到课本中对应的知识点,对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的知识进行重温,通过重新复习已有知识,寻找灵感,寻找突破,获得解题思路。
②网络技术法。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百度搜索和查询,通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寻找解题的帮助。
③人工对接法。即利用电话、微信等手段,联系相关人进行咨询。可以联系远在他乡的父母,也可以联系学校的老师。通过电话、微信上的对接,从中获得提示,从而得到解题思路,来达到独立完成数学课后作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让农村留守儿童独立完成数学作业是学习好数学的必要保证。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从主动策略、环境策略、技术策略三个层面和角度探讨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独立完成数学课后作业的策略,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动力途径下的主动策略
1.培养留守儿童热爱数学的思想
一是重视直观教学。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每一个规律和运算都尽可能用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如: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我自制教具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直观地变为一个长方形,这样计算面积便一目了然。二是让数学问题更贴近生活,使学生从中寻找和回忆已有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热情。三是寻找课外资料充实活跃课堂。经常性地把跟课本内容有关的有趣的问题带入课堂,让课堂充满乐趣。四是积极利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挖掘名人刻苦钻研成才的事例来熏陶每一个学生,以此来激发出学生最大兴趣和热情,培养孩子热爱数学。
2.培养母爱般的师生感情
我们常听到不少孩子背地里讲,“最喜欢上某某老师的课”、“某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最不想做”等这样一些话,其真实反映则是师生之间的一种融洽与否的关系。留守儿童情感上的缺失实际上给了老师一个更好的切入点,这时如果老师能从细节上关心班级的留守儿童,哪怕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关爱,也能激起他们很大的共鸣。我曾经教过一个留守儿童,他抄袭同学的作业被我发现,但我却没有当场批评他,反而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补上了他的知识缺漏。我的做法感动了他,后来,这位同学每次的课后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
3. 培养“种瓜得瓜”的成就意识
有收获就有动力,学习也不例外,留守儿童的学习只有让他“尝到甜头”才能让学习行为变得更加自觉和主动。在日常教学中,我都是讲究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不给学生提过高的要求。新课讲完后,先是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东西,争取每个人都过关,让每个人都有获得感。同时,我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包括解一道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采用了特别的思路,理解问题懂得结合平时的体验等,肯定和表扬留守儿童的这些闪光点。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大限度地促使他们产生做作业的热情和信心。
二、外因途径下的环境策略
1.家校沟通,改变老人监管下的“软”环境
留守儿童不能独立完成好数学课后作业,首先跟老人的监管思想有关。他们说“种田也吃饭,打铁也吃饭,拿笔杆也是吃饭,何必逼得那么狠呢?”老人对后辈总是格外的宽容,但这种宽容却成为后辈不思进取的“温室”。改变这一“软”环境,需要与老人沟通,要指出厉害关系,即完成好课后作业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学习!争取得到老人的配合,把“软环境”变为励志的好环境。
2. 监督检查改变学生蒙混过关的“糊涂”思想
留守儿童不能独立完成数学课后作业的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其实是缺少应有的监督检查。一天天积累后,变得做与不做一个样,不做作业也“过关”。其实,必要的检查才是约束留守儿童独立完成课后作业的有效手段。对此,我坚持每天的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对每一位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同时讲评时采用同桌作业本互换的方式进行,让同学之间有交流、有比对、有促进。并且,每天的作业的正误率、工整度全由小组长统计和汇总。一定时间比积分,按积分落实奖励,而且适当地采用文明的惩罚措施。这样一来,监督手段变得隐蔽而文明,部分留守儿童的作业再也无法蒙混过去,客观上迫使了他们更加积极地独立完成数学课后作业。
3. 克服“代劳”、“代想”、“代做”情形,推进留守儿童独立思考
留守儿童一般都有依赖心理,生活如此,做作业更是如此,一道作业一遇到不会做马上就急着问老师,不思考却想马上找到答案的心理非常明显。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万万不可代劳,不可马上抛出答案。这种情况下,只能先抛出个引子,稍稍启发一下,或是从某个角度提出个问题来引发思考,从而避免“代想”。同时在学生获得一定思路后,再引导学生深入解题,可利用好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模仿跟进解题步骤,一切让学生学着做,以避免“代做”。这样的教学思路既没有把问题完全推给学生,也没有包办代替,有序地逼着学生思考,从而推进了留守儿童独立思考的行为,对于课后作业的完成帮助不小。
三、方法途径下的技术策略
留守儿童不能独立完成数学课后作业跟其本身的动力、学习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但分析起来,最重要的还是必须教会留守儿童独立完成数学作业的方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不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 培养遇到困难时的正确态度
碰到作业困难时,第一反应是“怎么办?”,而不是“算了”,不能有“投降”的失败心理。遇到困难时,要相信自己,心中存有必胜的信念。自信是最好的老师,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遇到困难时,要冷静,冷静下来寻找机会。困难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不打击任何一个学生,当学生出现错误和遇到困难时,甚至出现很不应该的差错时,我自己总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启发和提示学生。这就为学生做出示范,教会他们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寻找机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2. 养成多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培养留守儿童多种思路解决问题。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埋下伏笔。即在平时教学中,对每一道题的讲解,要重视挖掘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一种方法不行时,还有其他方法可行。
其次,要在平时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分析——综合法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最后,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解题中的闪光点,展示不同思路来解题的风采。其实,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往往也出自学生当中,培养学生多种思路解决问题正是如此。老师要在平时,多注意收集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现一些灵活思维解题的可取之处,收集总结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做到“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3. 指导留守儿童合理利用多种帮助手段
留守儿童在遇到作业无法完成时,能够获得的帮助手段更为有限,他们在不能获得帮助的情况下,许多会逼到抄袭作业的路上。因此,指导他们合理利用帮助手段,势在必行。
①依纲依本的办法。即遇到作业不会做时,找到课本中对应的知识点,对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的知识进行重温,通过重新复习已有知识,寻找灵感,寻找突破,获得解题思路。
②网络技术法。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百度搜索和查询,通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寻找解题的帮助。
③人工对接法。即利用电话、微信等手段,联系相关人进行咨询。可以联系远在他乡的父母,也可以联系学校的老师。通过电话、微信上的对接,从中获得提示,从而得到解题思路,来达到独立完成数学课后作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让农村留守儿童独立完成数学作业是学习好数学的必要保证。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从主动策略、环境策略、技术策略三个层面和角度探讨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独立完成数学课后作业的策略,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9/5/28 17:20:04
- 【点击频次】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