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老师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复述
【关键词】 ;
【正文】 复述是检查阅读理解,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复述能力普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以背诵作复述,无条理,重点不突出,没有感情,甚至有的学生在要求复述时一言不发。复述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的能力之一,教材中也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复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激发复述动机,点面指导结合
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复述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复述动机,当然能提高语文实践的效率。在指导复述时,要保护学生复述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注意全班性指导与个别复述能力特差生的指导相结合,注意把复述与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复述的兴趣。很多教师在学生复述时,还配上一些动作、音乐,进行有声有色的表演,学生兴趣盎然,课堂精彩纷呈。
二、清晰每个学段的复述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每个学段的复述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让学生做到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5~6年级)则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复述侧重的方面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复述要求更多的是“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复述要求就是“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年级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复述,这是一种详细复述,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神情(必要时可以加上动作),教师可用提示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还可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课文插图后详细复述,使学习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高年级的复述,更多的是采用简要复述,这种复述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叙述,并能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组织起来表达主要内容。
三、根据不同的复述形式,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因为正确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详细复述。详细复述就是接近原文的复述。这要求我们能详细、系统、正确地掌握文章的内容。文章中的每个情节和画面都要清晰地保留在头脑中,我们本身也要受到文章的熏陶感染。所以认真阅读是进行复述的基础。详细复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文章中的主要意思搞清楚。比如《九色鹿》,这篇文章虽然较长,但叙述很清晰,全文主要围绕九色鹿救调达,调达出卖九色鹿这两个部分来展开,当我们把最主要的内容和情节抓到以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就能够力争80%都用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样就比较好地完成一次复述了。详细复述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要把表现主要意思的句子和词语运用起来。一般来说,详细复述的时候应该和原文相差不是太大。
(二)简要复述。简要复述就是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复述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要求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而且要求我们抓住整篇课文中最重要的内容。表达文章主要意思的时候,可以先看一看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如果有几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一样的,还可以进行合并。这样,把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合并在一起就成了简要复述的内容了。
(三)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是指对原材料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以新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复述。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文章“留白”处复述。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一些“空白”让读者自己想象。抓住文章“留白”处复述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笛声》一课中,聂守信和老木匠在小小的木工间里共同劳动这一场景,作者并没有花过多的笔墨进行描写,但这恰恰是理解为什么聂守信与老木匠会成为莫逆之交的关键。抓住文章这一“留白”处,指导学生想象两人在木工间里会做什么,聊什么,再将这部分内容复述出来,学生就不难理解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的原因了。
2、故事续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合理的创造出新的故事内容。如《猫是老虎的先生》一课,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过了些日子,猫在树林里遇到了老虎,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合理续编。
3、变换文体。即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复述。在进行古诗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复述。
4、变换人称。也就是转变课文的叙述人称进行复述。如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在复述时可以让学生用第三人称,将这个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
5、调整结构。有的课文为了使情节更曲折,突出人物形象,采用了倒叙、插叙等写法,复述起来往往难度很大。复述这样的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进行调整。如《拥抱大树》一课,可以将课文的顺序还原成起因、经过、结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复述,这样复述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复述起来更加容易。
6、表演复述。表演复述有多种形式:
①充当角色。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某个角色进行创造性复述。如复述《动物的休眠》一课,可以让学生扮演成蝙蝠或者海参向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休眠的。
②解说。这种方法多适用于说明文的复述。
③导游词。一些游记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扮演导游,将课文改成导游词进行变式复述。
四、续编课文以引导学生复述
有些课文的结尾,读后给人遐想无穷。教学这样的课文之后,我启发学生设想几种不同的、同时又符合原文事件发展的情节。如第五册《小摄影师》这一课,小男孩没有给高尔基照成相,他是多么懊悔啊!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我先提出“小男孩会再来吗”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让他们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根据。大多数学生认为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有二: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然还会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然后以《小男孩会再来》为题,让学生当堂进行复述。这种复述训练难度不大,又有课文为依据,学生说起来比教轻松。这种发展情节的创造性复述,实际上就是续说故事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我想改用屈原《离骚》中的一句话总结我们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的感想,那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
一、激发复述动机,点面指导结合
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复述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复述动机,当然能提高语文实践的效率。在指导复述时,要保护学生复述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注意全班性指导与个别复述能力特差生的指导相结合,注意把复述与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复述的兴趣。很多教师在学生复述时,还配上一些动作、音乐,进行有声有色的表演,学生兴趣盎然,课堂精彩纷呈。
二、清晰每个学段的复述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每个学段的复述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让学生做到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5~6年级)则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复述侧重的方面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复述要求更多的是“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复述要求就是“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年级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复述,这是一种详细复述,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神情(必要时可以加上动作),教师可用提示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还可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课文插图后详细复述,使学习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高年级的复述,更多的是采用简要复述,这种复述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叙述,并能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组织起来表达主要内容。
三、根据不同的复述形式,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因为正确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详细复述。详细复述就是接近原文的复述。这要求我们能详细、系统、正确地掌握文章的内容。文章中的每个情节和画面都要清晰地保留在头脑中,我们本身也要受到文章的熏陶感染。所以认真阅读是进行复述的基础。详细复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文章中的主要意思搞清楚。比如《九色鹿》,这篇文章虽然较长,但叙述很清晰,全文主要围绕九色鹿救调达,调达出卖九色鹿这两个部分来展开,当我们把最主要的内容和情节抓到以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就能够力争80%都用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样就比较好地完成一次复述了。详细复述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要把表现主要意思的句子和词语运用起来。一般来说,详细复述的时候应该和原文相差不是太大。
(二)简要复述。简要复述就是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复述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要求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而且要求我们抓住整篇课文中最重要的内容。表达文章主要意思的时候,可以先看一看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如果有几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一样的,还可以进行合并。这样,把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合并在一起就成了简要复述的内容了。
(三)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是指对原材料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以新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复述。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文章“留白”处复述。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一些“空白”让读者自己想象。抓住文章“留白”处复述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笛声》一课中,聂守信和老木匠在小小的木工间里共同劳动这一场景,作者并没有花过多的笔墨进行描写,但这恰恰是理解为什么聂守信与老木匠会成为莫逆之交的关键。抓住文章这一“留白”处,指导学生想象两人在木工间里会做什么,聊什么,再将这部分内容复述出来,学生就不难理解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的原因了。
2、故事续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合理的创造出新的故事内容。如《猫是老虎的先生》一课,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过了些日子,猫在树林里遇到了老虎,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合理续编。
3、变换文体。即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复述。在进行古诗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复述。
4、变换人称。也就是转变课文的叙述人称进行复述。如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在复述时可以让学生用第三人称,将这个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
5、调整结构。有的课文为了使情节更曲折,突出人物形象,采用了倒叙、插叙等写法,复述起来往往难度很大。复述这样的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进行调整。如《拥抱大树》一课,可以将课文的顺序还原成起因、经过、结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复述,这样复述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复述起来更加容易。
6、表演复述。表演复述有多种形式:
①充当角色。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某个角色进行创造性复述。如复述《动物的休眠》一课,可以让学生扮演成蝙蝠或者海参向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休眠的。
②解说。这种方法多适用于说明文的复述。
③导游词。一些游记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扮演导游,将课文改成导游词进行变式复述。
四、续编课文以引导学生复述
有些课文的结尾,读后给人遐想无穷。教学这样的课文之后,我启发学生设想几种不同的、同时又符合原文事件发展的情节。如第五册《小摄影师》这一课,小男孩没有给高尔基照成相,他是多么懊悔啊!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我先提出“小男孩会再来吗”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让他们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根据。大多数学生认为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有二: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然还会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然后以《小男孩会再来》为题,让学生当堂进行复述。这种复述训练难度不大,又有课文为依据,学生说起来比教轻松。这种发展情节的创造性复述,实际上就是续说故事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我想改用屈原《离骚》中的一句话总结我们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的感想,那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
- 【发布时间】2019/5/28 17:19:54
- 【点击频次】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