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作业多元化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学生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差异进行适当调整,真正做到作业类型多元化,作业目的多极化,批改方式下放化,评价作业人性化,这样才能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作业批改评价多元化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它的使用价值,这种价值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的本质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该是多极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素质的优化。作业,作为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更应具有其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面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被动地应付了事,甚至出现严重的抄袭现象,以至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对作业的评价是被动的评价,而不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忽略学生的感受。鉴于此,我认为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技巧训练的重要手段,更该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激发学生乐于作业、勇于探索的兴趣。
一、注重内容多元化,增加学生的体验维度
(一)推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简单,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因而教师在对家庭作业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数学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问题。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可以将视听媒体、动手操作或者是生活化的情境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感官刺激和体验,能够使其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们在课下经常玩耍的搭积木活动融入其中,让学生们思考,他们在搭积木的过程当中,使用到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学生们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其生活化的积木,对图形有更多的认识和掌握。
(二)增强数学家庭作业应用性
数学学科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需要考虑到数学作业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程度。使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结合。为了确保家庭作业应用性,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需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基本认知以及生活环境相一致,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内容可以为让学生们在课后对自家的餐桌和茶几的周长进行测量和计算。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学生对周长计算的方式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当中说明他们在测量过程当中所选择的方式,并将学生选择的不同方式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为便捷和准确的测量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教学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设计主题作业
数学在小学教学中属于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科目,因为数学逻辑性强,抽象性强,教科书上的定义和概念理论性强,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瓶颈阶段,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会产生厌学心理,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百害而无一利。想要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生活中处处用的到数学计算和数学思维,设计与生活情景相关的主题作业能让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联系更密切,更有用。例如在学到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记录自己一周内零花钱的作业。让学生把自己一周内购买的商品数量和单价记录下来,每天对消费额度和余额做一次统计,然后在一周的最后一天做一个总结计算,并以书面形式交呈交。这样的作业设计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学生对于自己零花钱的重视程度会促进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此项作业。而且学生在计算自己的消费金额时还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再理解和运用,其数学核心素养能得到一定提升。
三、体现出包容性,增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对于学生的人文底蕴的培养比重较少,而健康的终身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宽厚的文化基础以及较高的精神追求之上,为此,我们在作业中要体现出包容性,要鼓励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精神,要养成学生的审美情趣,千万不要将这些看作无用的东西而置之不理。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作业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出一些轴对称图形,为了推动学生的审美,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我们可以故意撩拨学生,鼓励他们设计出有创意的图案,设计出美的图案。这样即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这样的作业带给学生的收获就不止于数学领域,而在交流这个作业的时候,学生还可以这两个角度出发来评论别人的设计,在这些“不务正业”的作业中,学生也许受到了艺术熏陶,也许对美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场景。
四、贴合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想加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教师就必须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将形式与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又如,教师在进行面积内容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忽视书面作业,将学生分成几人一组,分别扮不同的角色,通过进行汇报所学内容和做游戏环节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作业形式的单调乏味,促进了学生对相关面积公式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也巩固了图形知识的相关内容。
五、科学划分难易,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每一个孩子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但那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科学划分学生,学生之间成立作业学习小组,包括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实践作业等。物尽其用,达到学习最佳效果。例如,针对混合运算学习,有的学生对运算规律等学习认识不够准确,容易出错,那么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分组,进行小组内学习,通过小组之间难易题目的划分,达到最佳的作业完成效果。学生获得自信心的同时,通过互相讨论和互帮互助,取得共同进步。
数学老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需要将综合型、多元化以及操作型的作业相结合。并确保作业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关键词:作业批改评价多元化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它的使用价值,这种价值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的本质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该是多极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素质的优化。作业,作为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更应具有其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面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被动地应付了事,甚至出现严重的抄袭现象,以至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对作业的评价是被动的评价,而不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忽略学生的感受。鉴于此,我认为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技巧训练的重要手段,更该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激发学生乐于作业、勇于探索的兴趣。
一、注重内容多元化,增加学生的体验维度
(一)推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简单,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因而教师在对家庭作业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数学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问题。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可以将视听媒体、动手操作或者是生活化的情境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感官刺激和体验,能够使其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们在课下经常玩耍的搭积木活动融入其中,让学生们思考,他们在搭积木的过程当中,使用到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学生们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其生活化的积木,对图形有更多的认识和掌握。
(二)增强数学家庭作业应用性
数学学科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需要考虑到数学作业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程度。使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结合。为了确保家庭作业应用性,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需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基本认知以及生活环境相一致,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内容可以为让学生们在课后对自家的餐桌和茶几的周长进行测量和计算。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学生对周长计算的方式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当中说明他们在测量过程当中所选择的方式,并将学生选择的不同方式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为便捷和准确的测量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教学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设计主题作业
数学在小学教学中属于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科目,因为数学逻辑性强,抽象性强,教科书上的定义和概念理论性强,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瓶颈阶段,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会产生厌学心理,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百害而无一利。想要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生活中处处用的到数学计算和数学思维,设计与生活情景相关的主题作业能让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联系更密切,更有用。例如在学到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记录自己一周内零花钱的作业。让学生把自己一周内购买的商品数量和单价记录下来,每天对消费额度和余额做一次统计,然后在一周的最后一天做一个总结计算,并以书面形式交呈交。这样的作业设计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学生对于自己零花钱的重视程度会促进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此项作业。而且学生在计算自己的消费金额时还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再理解和运用,其数学核心素养能得到一定提升。
三、体现出包容性,增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对于学生的人文底蕴的培养比重较少,而健康的终身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宽厚的文化基础以及较高的精神追求之上,为此,我们在作业中要体现出包容性,要鼓励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精神,要养成学生的审美情趣,千万不要将这些看作无用的东西而置之不理。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作业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出一些轴对称图形,为了推动学生的审美,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我们可以故意撩拨学生,鼓励他们设计出有创意的图案,设计出美的图案。这样即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这样的作业带给学生的收获就不止于数学领域,而在交流这个作业的时候,学生还可以这两个角度出发来评论别人的设计,在这些“不务正业”的作业中,学生也许受到了艺术熏陶,也许对美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场景。
四、贴合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想加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教师就必须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将形式与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又如,教师在进行面积内容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忽视书面作业,将学生分成几人一组,分别扮不同的角色,通过进行汇报所学内容和做游戏环节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作业形式的单调乏味,促进了学生对相关面积公式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也巩固了图形知识的相关内容。
五、科学划分难易,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每一个孩子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但那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科学划分学生,学生之间成立作业学习小组,包括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实践作业等。物尽其用,达到学习最佳效果。例如,针对混合运算学习,有的学生对运算规律等学习认识不够准确,容易出错,那么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分组,进行小组内学习,通过小组之间难易题目的划分,达到最佳的作业完成效果。学生获得自信心的同时,通过互相讨论和互帮互助,取得共同进步。
数学老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需要将综合型、多元化以及操作型的作业相结合。并确保作业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 【发布时间】2019/5/28 17:19:27
- 【点击频次】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