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谈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胡贤才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古罗镇盐井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样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激发学生探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兴趣,教学开始时教师出示一组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已知边长的正方形图形,师生开展竞赛看谁能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当老师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不如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学生应产生了疑问,将会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正方形边长与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投入到积极的探索中,这样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挥。 
  教师要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学生学会思维,而要使学生学会思维,就必须使学生能够思维。“能够思维”就是应当有问题的情境,适时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类比推理,锻炼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在学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引导他们进行方法总结。再让学生按步骤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经完全能进行推导了,这时,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动手操作,调动思维积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教学中教师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达为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的眼、脑、手、耳、口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知识建立在直观领悟的基础上。如:在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时,涉及“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和进率复杂的计时单位制,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教学时可与下面同步:1.先让学生动手制作钟面,初步了解将圆周等分为60份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依照时钟,每5格标一个数字。2.让学生观察真实的钟表,熟悉其中的秒针、分针和时针,了解它们每转一格或一圈所表示的时间。3.观察秒针和分针、分针和时针的转动情况,注意前者转一圈时后者转几格,从而弄清楚时、分、秒的进率。4.最后达到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针所指示的时间,并且学会将针拨到规定的时间。 
  学生运用学具直观操作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出现口手不一,随意性大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操作目的,教师要精心安排操作程序,设计操作方法,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的展开,从而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四、发挥联想,展开思维能力
  所谓联想,就是由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想到对其它一些事物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和心理过程。一个人联想越丰富,他的思维能力就越强,思维的展开领域就越广。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诱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活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展开。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有密切的联系,那么比有没有与除法基本性质、分数基本性质相类似的性质呢?”可以在学生的联想活动过程中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联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计算练习,促进思维发展
  在小学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的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六、课堂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逻辑性的思维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加强数学语言的调控,训练其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数学题的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能进行正确的计算。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要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总而言之,每一位小学生都应该热爱数学这一门基础的学科,而数学教师则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是否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是应该从学生本质的特性出发,进行长期的训练,而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便是前提,方法起决定作用,只要方法对了,一步步地走下去,刻苦的学习下来,定能养成独立的数学思维能力。
  • 【发布时间】2019/5/28 17:18:52
  • 【点击频次】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