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改践行中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课改践行中的初中数学教学,我们应创新教学策略,从激发主体性开始,强化课堂新颖有变化,注重变式训练,让学生创新思维获得有效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课堂教学
一轮又一轮的课改,让我们积攒了不少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又化为理念、方法,指导着我们继续推进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数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数学的历史重任。作为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既要传授数学知识发展能力,又要培养学生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这是一个常思常新常须努力的实践课题。而新课改正是这样对一线教师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改践行中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想与心得。
一、建立融洽愉悦教学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德曾经说到:“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务必打破“师道尊严”模式下的严肃氛围,要积极营造利于学生参加的,能带给学生心理自由与安全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思想共鸣、情感互换的过程是,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智慧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及教与学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情感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满足于学生对教师、对课堂上求知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氛围或环境,也是我们践行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一种直观区别。
二、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走出传统,首先就要化解“一言堂”模式。虽然这样的模式,方便简捷,但长期惯用,令人生腻,学生会因为太习惯而感到无趣,甚至生厌,因此要创新,丰富教学手段,灵活教学方法。在提倡自主高效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要依此为方向,构建适合教师自身、学生本身、本班学情、教材等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用教师的教倾力于学生的学、指导于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梯度教学,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发展。传统教学,教师长期采取“组、复、新、巩、布”“一讲统课堂”的模式,学生无个性而言,只是知识的容器,没有积极参与意识,这样的教学效果低,扼杀了学生个性,让大多数学生既没有获得知识,又丧失了敢想敢干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应借课改之东风,摒扫过去教学之陈套,构建适合我们的新的教学模式,淡化分数意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提升数学素养的过程中又能提升数学实践能力,这才是我们新课改的真正目的。
三、强化新知获得变式训练
所谓变式训练,即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的一种训练方式。运用这种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化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传统数学教学,也强调训练,但大多的训练是机械式的的重复性作业,是“题海战术”的落实,训练的是学生解题而非创新实践能力。而在新课改中,我们应摈弃这种做法,不要加重学生负担。我们倡导变式训练,就是在新知教学后,为了让学生快速消化新知,形成知识网络,我们就设计了题目是“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发散性的训练。实践也证明,学生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样类型的题目,切实从题海中走出来,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让学生在课堂学得轻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了“分解因式十字相成法”时,在教学完例题分解因式x2+3x-15后就可以给出下列变式题:
因式分解:x2-4x+4(此题既可以用十字相乘法,也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
因式分解:a2+6a+9(做完此题后应该及时小结:完全平方法是十字相乘法的一种特殊情况)
受系数为1的限制,学生在做完上述3小题以后,教师也许还难以检测到他们是否理解十字相乘法的本质,因此可以继续如下变式:因式分解:2x2+3x-2
分析:学生在解答时对2x2中的系数2可能会视而不见,还是拆成这样交叉相成后再相加的结果就不是,学生也一筹莫展,最后可能会将错就错,随便写个答案。实际上学生是因为对“十字相成法”的本质还不是很理解,此时教师分析应该按照下列方法分解:
因为4x+(-x)=3x,所以=2x2+3x-2=(2x-1)(x+2)
因式分解:(x2+2x)2-2(x2+2x)-3通过这些变式,学生才真正理解十字相乘法的本质,在以后的解题中才会得心应手。
当然,新课改践行中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新的理念与手段支撑下,已经与传统教学有了很大变化,学生获得了更多更好的能力培养教育。而在接下来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过,在实践中,我也发现,推进新课改,教师缺少的不是理论、理念,而是缺少的把理念、理论付诸实践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寻找和追踪有效教学的路径,变观念为指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成燕舞,正确认识新课改,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语数外学习,2013年。
[2]廖春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J].散文百家,2018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课堂教学
一轮又一轮的课改,让我们积攒了不少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又化为理念、方法,指导着我们继续推进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数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数学的历史重任。作为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既要传授数学知识发展能力,又要培养学生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这是一个常思常新常须努力的实践课题。而新课改正是这样对一线教师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改践行中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想与心得。
一、建立融洽愉悦教学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德曾经说到:“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务必打破“师道尊严”模式下的严肃氛围,要积极营造利于学生参加的,能带给学生心理自由与安全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思想共鸣、情感互换的过程是,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智慧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及教与学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情感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满足于学生对教师、对课堂上求知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氛围或环境,也是我们践行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一种直观区别。
二、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走出传统,首先就要化解“一言堂”模式。虽然这样的模式,方便简捷,但长期惯用,令人生腻,学生会因为太习惯而感到无趣,甚至生厌,因此要创新,丰富教学手段,灵活教学方法。在提倡自主高效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要依此为方向,构建适合教师自身、学生本身、本班学情、教材等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用教师的教倾力于学生的学、指导于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梯度教学,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发展。传统教学,教师长期采取“组、复、新、巩、布”“一讲统课堂”的模式,学生无个性而言,只是知识的容器,没有积极参与意识,这样的教学效果低,扼杀了学生个性,让大多数学生既没有获得知识,又丧失了敢想敢干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应借课改之东风,摒扫过去教学之陈套,构建适合我们的新的教学模式,淡化分数意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提升数学素养的过程中又能提升数学实践能力,这才是我们新课改的真正目的。
三、强化新知获得变式训练
所谓变式训练,即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的一种训练方式。运用这种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化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传统数学教学,也强调训练,但大多的训练是机械式的的重复性作业,是“题海战术”的落实,训练的是学生解题而非创新实践能力。而在新课改中,我们应摈弃这种做法,不要加重学生负担。我们倡导变式训练,就是在新知教学后,为了让学生快速消化新知,形成知识网络,我们就设计了题目是“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发散性的训练。实践也证明,学生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样类型的题目,切实从题海中走出来,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让学生在课堂学得轻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了“分解因式十字相成法”时,在教学完例题分解因式x2+3x-15后就可以给出下列变式题:
因式分解:x2-4x+4(此题既可以用十字相乘法,也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
因式分解:a2+6a+9(做完此题后应该及时小结:完全平方法是十字相乘法的一种特殊情况)
受系数为1的限制,学生在做完上述3小题以后,教师也许还难以检测到他们是否理解十字相乘法的本质,因此可以继续如下变式:因式分解:2x2+3x-2
分析:学生在解答时对2x2中的系数2可能会视而不见,还是拆成这样交叉相成后再相加的结果就不是,学生也一筹莫展,最后可能会将错就错,随便写个答案。实际上学生是因为对“十字相成法”的本质还不是很理解,此时教师分析应该按照下列方法分解:
因为4x+(-x)=3x,所以=2x2+3x-2=(2x-1)(x+2)
因式分解:(x2+2x)2-2(x2+2x)-3通过这些变式,学生才真正理解十字相乘法的本质,在以后的解题中才会得心应手。
当然,新课改践行中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新的理念与手段支撑下,已经与传统教学有了很大变化,学生获得了更多更好的能力培养教育。而在接下来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过,在实践中,我也发现,推进新课改,教师缺少的不是理论、理念,而是缺少的把理念、理论付诸实践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寻找和追踪有效教学的路径,变观念为指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成燕舞,正确认识新课改,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语数外学习,2013年。
[2]廖春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J].散文百家,2018年。
- 【发布时间】2019/5/28 17:18:42
- 【点击频次】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