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作文教学的引与放
【关键词】 ;
【正文】 说到写作,既是学生的心头“恨”,亦是老师的心中“哀”。回思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得失,面对新的课程改革,面对新一届的学生我可以继承发扬什么,又去改进什么?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再聆听专家一席宏论,感觉共鸣颇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精心设计内容,有效引导学生表达
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主要在于对写作不感兴趣,小学生常常出现提起笔写作文不知从何入手,所以引发小学生写作热情至关重要。学生只要表达欲望提升,情感之火就会自然而然的被点燃,在争相表达的进程中,就会产生奇思妙想,就会呈现丰富多彩的词语、鲜活真实的生活、见解独特的思想。基于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写作内容,通过合适的手段引导学生有效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积累材料,引发思考,联系相关的人、事、景,使学生写作思路豁然开朗,写作内容焕然一新,写作灵感层出不穷。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因课文年代久远,学生体会不到当时志愿军离开朝鲜人民送别时那种深情,于是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生活中离别亲人场面的例子,读一读相关的文章,然后教会学生如何把这些事情嫁接在这现实生活中,教给学生摹写方法。最后选择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感兴趣的人和事写了一篇文章《难忘的一件事》,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进而树立起写作信心。
二、教给方法,有话可写
1. 读中学写。读中学写,历来被语文教学所认可,没有读就没有写,尤其我们语文课本中所选编的一些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课堂也是学习写的课堂。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当作范本渗透给孩子们,在读中要让孩子们体会到精彩语言的妙处,在读中要学会如何表达,经典的语言范例要记在脑子里成为自己文学素养的养分。此外,一些小学生作文选、杂志、少儿读物等一些书刊上的优秀文章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2. 鼓励多说。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就是用笔来记话”。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到文,从说到写,从练口到练手,从出口成章到下笔成文。提高说的方式很多,在阅读课上,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在作文课上,主要口述作文,先将图片展示给学生,再启发他们观察、联想。学生日常接触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也可以作为口述作文的题材,每节语文课之前,组织学生轮流进行课前两分钟演讲。要尽快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必须明确从记到写,加强口语训练的重要性。我教学生写《菊花》这篇作文时,首先要学生写出菊花的名称,接着描写全貌(花朵的大小、颜色、样子),再描写花瓣的形状(有丝状、条状、管状、勺状),然后写花的姿态(伸展的、弯曲的、上伸的、下垂的、放射的),最后写盛开菊花的千姿百态。
3. 填空作文。教师可根据需要写出范文,并留有适当部分,要求学生填空作文,达到使其言之有物的目的。填空的部分,可根据训练的需要设计。如选择学生很熟悉的小白兔写一篇范文:我家养了一只()的小白兔。我每天放学回家,总是要逗小白兔玩!那只小白兔(),像一团()一样。一对长长的耳朵()着,()的眼睛,像两颗亮晶晶的()。它吃草时,那只三瓣嘴()的,真有趣。冬天,我抱起它,放在怀里,暖烘烘的,像捧个()一样。身子圆滚滚的,一蹦一跳犹如()地上跳跃滚动,真是可爱极了!
4. 启发想像。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新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一般可以采用续写想像、听录音想像、睹物想像等方法。
5. 教学生认真修改。改错别字,改不通顺的句子。自己改后,与同桌互改,小组同学互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基本符合要求。总之,对三年级作文,只要求他们围绕题目,按顺序说清楚就行,三言两语亦可,不要求他们写多少字,多少段,多写多练,就有进步。
三、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大胆创作
生活在农村,可以说学生习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只要有相应的语言材料,就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习作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首先教师要抛开传统守旧的应试观念。以往大部分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得高分,要学生写填鸭式的“伪文”,背习作,在考试时把它们完整地“克隆”到试卷上,这样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并熄灭了儿童迸发出来的创造思维火花,儿童写作的愿望也会逐渐消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样的观点,将决定你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习作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点来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练习,不仅能使学生变厌恶的“要我写”为喜爱的“我要写”,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前,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课堂上,在同学们热烈讨论今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时,有意识的把他们说的内容分为写景、写活动、写事三类。动笔写时,由学生们自己选类型,要求学生可以“随心所欲”、“不讲形式”、“自由表达”,围绕自己构思好的题目来写。交来的习作,虽然用词、语句有些毛病,但内容赏心悦目,真情感人。写景的能展开丰富的联想,情景交融,写活动的写得有声有色,写事的选材独特。
经过几年的尝试与改进,这种指导和训练的思路和方法还是颇为有效的,学生的写作思维、写作意识、写作技巧,在这种收放之中均得到了有效提高。
一、精心设计内容,有效引导学生表达
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主要在于对写作不感兴趣,小学生常常出现提起笔写作文不知从何入手,所以引发小学生写作热情至关重要。学生只要表达欲望提升,情感之火就会自然而然的被点燃,在争相表达的进程中,就会产生奇思妙想,就会呈现丰富多彩的词语、鲜活真实的生活、见解独特的思想。基于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写作内容,通过合适的手段引导学生有效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积累材料,引发思考,联系相关的人、事、景,使学生写作思路豁然开朗,写作内容焕然一新,写作灵感层出不穷。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因课文年代久远,学生体会不到当时志愿军离开朝鲜人民送别时那种深情,于是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生活中离别亲人场面的例子,读一读相关的文章,然后教会学生如何把这些事情嫁接在这现实生活中,教给学生摹写方法。最后选择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感兴趣的人和事写了一篇文章《难忘的一件事》,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进而树立起写作信心。
二、教给方法,有话可写
1. 读中学写。读中学写,历来被语文教学所认可,没有读就没有写,尤其我们语文课本中所选编的一些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课堂也是学习写的课堂。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当作范本渗透给孩子们,在读中要让孩子们体会到精彩语言的妙处,在读中要学会如何表达,经典的语言范例要记在脑子里成为自己文学素养的养分。此外,一些小学生作文选、杂志、少儿读物等一些书刊上的优秀文章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2. 鼓励多说。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就是用笔来记话”。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到文,从说到写,从练口到练手,从出口成章到下笔成文。提高说的方式很多,在阅读课上,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在作文课上,主要口述作文,先将图片展示给学生,再启发他们观察、联想。学生日常接触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也可以作为口述作文的题材,每节语文课之前,组织学生轮流进行课前两分钟演讲。要尽快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必须明确从记到写,加强口语训练的重要性。我教学生写《菊花》这篇作文时,首先要学生写出菊花的名称,接着描写全貌(花朵的大小、颜色、样子),再描写花瓣的形状(有丝状、条状、管状、勺状),然后写花的姿态(伸展的、弯曲的、上伸的、下垂的、放射的),最后写盛开菊花的千姿百态。
3. 填空作文。教师可根据需要写出范文,并留有适当部分,要求学生填空作文,达到使其言之有物的目的。填空的部分,可根据训练的需要设计。如选择学生很熟悉的小白兔写一篇范文:我家养了一只()的小白兔。我每天放学回家,总是要逗小白兔玩!那只小白兔(),像一团()一样。一对长长的耳朵()着,()的眼睛,像两颗亮晶晶的()。它吃草时,那只三瓣嘴()的,真有趣。冬天,我抱起它,放在怀里,暖烘烘的,像捧个()一样。身子圆滚滚的,一蹦一跳犹如()地上跳跃滚动,真是可爱极了!
4. 启发想像。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新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一般可以采用续写想像、听录音想像、睹物想像等方法。
5. 教学生认真修改。改错别字,改不通顺的句子。自己改后,与同桌互改,小组同学互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基本符合要求。总之,对三年级作文,只要求他们围绕题目,按顺序说清楚就行,三言两语亦可,不要求他们写多少字,多少段,多写多练,就有进步。
三、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大胆创作
生活在农村,可以说学生习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只要有相应的语言材料,就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习作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首先教师要抛开传统守旧的应试观念。以往大部分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得高分,要学生写填鸭式的“伪文”,背习作,在考试时把它们完整地“克隆”到试卷上,这样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并熄灭了儿童迸发出来的创造思维火花,儿童写作的愿望也会逐渐消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样的观点,将决定你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习作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点来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练习,不仅能使学生变厌恶的“要我写”为喜爱的“我要写”,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前,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课堂上,在同学们热烈讨论今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时,有意识的把他们说的内容分为写景、写活动、写事三类。动笔写时,由学生们自己选类型,要求学生可以“随心所欲”、“不讲形式”、“自由表达”,围绕自己构思好的题目来写。交来的习作,虽然用词、语句有些毛病,但内容赏心悦目,真情感人。写景的能展开丰富的联想,情景交融,写活动的写得有声有色,写事的选材独特。
经过几年的尝试与改进,这种指导和训练的思路和方法还是颇为有效的,学生的写作思维、写作意识、写作技巧,在这种收放之中均得到了有效提高。
- 【发布时间】2019/5/28 17:13:38
- 【点击频次】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