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几种常见现象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中,很多看似正确的做法,却又给人感觉不对劲。作为一个新课改的践行者,我们应边走边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常见现象;思考;引发
教学生态,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环境,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增强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这种生态就需要我们一线老师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不浮躁,不务虚,教师少讲,让学生多做语文实践,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然而,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新课改探索的路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令人感到既对又错的现象,催人思考。这当中,就包括我们教师的言与行。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语文教学实践中几种常见现象引发的感想吧。
现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语文是读的学科,也是能读懂的。鼓励学生多读,是语文教学的正确做法。而就在一些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在新课伊始环节,就能听到这样的要求:“同学们,接下来,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乍听此言,感觉很新鲜,仔细思量,又发觉有些不妥。疑点有二,一是新课教学伊始,学生就能“美美地读”了,难道学生预习,完全弄懂了,可以把内容中情感捉摸透了?二是既然是美美地读一读,那就要能够表现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可又用的是“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试问: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有多种,能适应各种不同课文读法的要求?就如采用默读方式,它能美美地读出黄河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撼人力量吗?大声地诵读能表现出《纸船和风筝》中小熊和松鼠之间动人的情谊吗?所以,这种看似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说法和做法,实际上是违背语文教学实际的一种做法。新课改提倡个性化阅读,希望阅读主体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但这是基于理解、感悟基础上的,在此之前,老师的领读是非常必要的,没有阅读技巧作基础,个性化阅读只是一句空话。
现象二:“请同学们拿出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汇报汇报。”
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和现代学习环境的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有越来越超前的趋势。新课改倡导“因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这是值得推崇的,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用搜集查阅的大量学习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这无疑是大语文观的具体体现。那么,是不是每堂课伊始,都要让学生将所查资料不分轻重主次一股脑地全盘托出呢?我看未必。一位老师执教《将相和》,开课让孩子汇资料就用去将近十三分钟,其中有近十分钟时间是全班共同倾听一个学生照本宣科地念司马迁写《史记》的有关记载。由于学生对材料不知取舍,又没有相关的史学知识,念起来十分费力,全班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二、三学段阶段目标中又分别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这“有目的”和“根据需要”解释了搜集资料不是盲目的、毫无选择截取的。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和帮助,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学生最初可能在搜集资料时贪多、贪杂,但假如课前布置任务时就给出范围,提出要求,相信久而久之,为什么搜集、怎样搜集、搜集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儿,值得强调的是,搜集资料,汇报交流是很好的,能培养学生预习和利用工具书学习的能力,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怎样搜集,又会根据需要整理和提取,否则费时费力、劳命伤财而不见成效。
现象三:“看谁的回答最具有新意。”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做法,也是新课改倡导的开展创新教育的一种实践。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或许常常都在说“看谁的回答最具有新意”这一句话,但我认为,这样问题可以提出,但学生的回答却要好好把握。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些极端,表现为两种,给人许多启发:老师们要么望而生畏,觉得很难操作,因为教师的创新也是很有难度的,有时为所谓“创新点”在那儿挖空心思,要么将课堂搞得热热闹闹,一味追求花样翻新,有的即便发现学生在海阔天空乱说一通也不予以制止。其实创新教育本身是朴实而具体的,在语文教学中也是有章可循的。其实,学生回答是否具有新意,我们不是看学生的“与众不同”,而是看学生根据已有问题和条件,是否说出得有理有据。同时还要把握好“价值取向”。在这儿,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创新教育这个概念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呢?我个人认为,一要加强基础教学,二要大力提倡主体性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就要正确其学科性,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去开展,才能让语文教学的创新体现出来,而且合乎科学性。我们知道,小学语文的“小”指的是它的基础性,“语”指的是它的语言、学习语言训练的特点。语文教学创新教育首先要过好语文基础这一关,因为,没有基础,创新就毫无根基。人类所有的发明无不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获得成功的。如果小学生连一篇课文还没读懂,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还做不到,你怎么苛求他去创新?所以,离开文本、离开语言训练、不凭借学生原有知识和基础、任学生漫无边际地“遐(瞎)想”的创新是不足取的,也是不合乎创新要求的。新课改中的创新需要在语文学科基础上的务实,而不是哗宠,博人眼球。
当然,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看似合理的现象还有很多,作为一个新课改践行者,我们应边走边思,特别是一些常见做法,更需要我们静心思考.不然,一个错误的做法就很可能让我们永远延续下去。那新课改的“改”又改到哪儿了呢?教学生态是一种持续关注,需要我们更多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刘小英,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几种常见现象的反思[J].教学与研究,2017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常见现象;思考;引发
教学生态,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环境,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增强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这种生态就需要我们一线老师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不浮躁,不务虚,教师少讲,让学生多做语文实践,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然而,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新课改探索的路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令人感到既对又错的现象,催人思考。这当中,就包括我们教师的言与行。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语文教学实践中几种常见现象引发的感想吧。
现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语文是读的学科,也是能读懂的。鼓励学生多读,是语文教学的正确做法。而就在一些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在新课伊始环节,就能听到这样的要求:“同学们,接下来,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乍听此言,感觉很新鲜,仔细思量,又发觉有些不妥。疑点有二,一是新课教学伊始,学生就能“美美地读”了,难道学生预习,完全弄懂了,可以把内容中情感捉摸透了?二是既然是美美地读一读,那就要能够表现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可又用的是“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试问: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有多种,能适应各种不同课文读法的要求?就如采用默读方式,它能美美地读出黄河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撼人力量吗?大声地诵读能表现出《纸船和风筝》中小熊和松鼠之间动人的情谊吗?所以,这种看似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说法和做法,实际上是违背语文教学实际的一种做法。新课改提倡个性化阅读,希望阅读主体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但这是基于理解、感悟基础上的,在此之前,老师的领读是非常必要的,没有阅读技巧作基础,个性化阅读只是一句空话。
现象二:“请同学们拿出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汇报汇报。”
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和现代学习环境的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有越来越超前的趋势。新课改倡导“因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这是值得推崇的,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用搜集查阅的大量学习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这无疑是大语文观的具体体现。那么,是不是每堂课伊始,都要让学生将所查资料不分轻重主次一股脑地全盘托出呢?我看未必。一位老师执教《将相和》,开课让孩子汇资料就用去将近十三分钟,其中有近十分钟时间是全班共同倾听一个学生照本宣科地念司马迁写《史记》的有关记载。由于学生对材料不知取舍,又没有相关的史学知识,念起来十分费力,全班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二、三学段阶段目标中又分别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这“有目的”和“根据需要”解释了搜集资料不是盲目的、毫无选择截取的。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和帮助,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学生最初可能在搜集资料时贪多、贪杂,但假如课前布置任务时就给出范围,提出要求,相信久而久之,为什么搜集、怎样搜集、搜集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儿,值得强调的是,搜集资料,汇报交流是很好的,能培养学生预习和利用工具书学习的能力,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怎样搜集,又会根据需要整理和提取,否则费时费力、劳命伤财而不见成效。
现象三:“看谁的回答最具有新意。”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做法,也是新课改倡导的开展创新教育的一种实践。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或许常常都在说“看谁的回答最具有新意”这一句话,但我认为,这样问题可以提出,但学生的回答却要好好把握。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些极端,表现为两种,给人许多启发:老师们要么望而生畏,觉得很难操作,因为教师的创新也是很有难度的,有时为所谓“创新点”在那儿挖空心思,要么将课堂搞得热热闹闹,一味追求花样翻新,有的即便发现学生在海阔天空乱说一通也不予以制止。其实创新教育本身是朴实而具体的,在语文教学中也是有章可循的。其实,学生回答是否具有新意,我们不是看学生的“与众不同”,而是看学生根据已有问题和条件,是否说出得有理有据。同时还要把握好“价值取向”。在这儿,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创新教育这个概念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呢?我个人认为,一要加强基础教学,二要大力提倡主体性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就要正确其学科性,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去开展,才能让语文教学的创新体现出来,而且合乎科学性。我们知道,小学语文的“小”指的是它的基础性,“语”指的是它的语言、学习语言训练的特点。语文教学创新教育首先要过好语文基础这一关,因为,没有基础,创新就毫无根基。人类所有的发明无不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获得成功的。如果小学生连一篇课文还没读懂,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还做不到,你怎么苛求他去创新?所以,离开文本、离开语言训练、不凭借学生原有知识和基础、任学生漫无边际地“遐(瞎)想”的创新是不足取的,也是不合乎创新要求的。新课改中的创新需要在语文学科基础上的务实,而不是哗宠,博人眼球。
当然,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看似合理的现象还有很多,作为一个新课改践行者,我们应边走边思,特别是一些常见做法,更需要我们静心思考.不然,一个错误的做法就很可能让我们永远延续下去。那新课改的“改”又改到哪儿了呢?教学生态是一种持续关注,需要我们更多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刘小英,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几种常见现象的反思[J].教学与研究,2017年。
- 【发布时间】2019/5/28 17:11:44
- 【点击频次】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