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立足农村乡土资源,有效开展幼儿园乡土游戏活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农村幼儿园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为幼儿园乡土游戏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幼儿教育创造了条件。本文通过积极探索挖掘,充分利用具有农村乡土特色的资源,有效开展幼儿园乡土游戏活动的鲜明课例的论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幼儿在自由、宽松的乡土游戏活动环境中获得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乡土资源;挖掘立足;乡土游戏;个性化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当前,不少农村幼儿园存在教育经费紧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问题,开展游戏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的现象。但是,农村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活动天地大,动植物繁多,有丰富的乡土资源,这又是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因而,如何挖掘农村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创设丰富的建构游戏材料,促进每个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中获得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我对此进行了有效探索,也到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一、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本地的资源优势
每个地域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就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资源。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在我们身边的农村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这是孩子生活、学习、游戏的大课堂;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自然的物品等都是幼儿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和谐发展。
在活动之初,我便广泛发动孩子和家长资源收集各种豆类,并且购买了本地常见的豆类,把豆子放入瓶子或依拉罐里,制成“沙球”,投进“音乐区”,幼儿就能持着“乐器”敲起欢乐的节奏,玩的爱不释手;把豆子投入“数学区”,幼儿可进行分类、数数、排序,个个成为了“数学家”;把豆子投入“科学区”,孩子们立马沉迷在“沉与浮”的探索中,奇怪,豆豆们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把豆子投入“美工区”,孩子们还能用她拼成一幅幅富有童趣的豆贴画,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性;把豆类品投入“语言区”,孩子们竟能编出“小豆豆历险记”的故事;把豆子投进“操作区”,幼儿边夹、边数、边说,手、眼、口并用,促进了小手肌肉群的发展,又能练习如何使用筷子。言之,豆豆虽小,却促进了幼儿知、情、趣的全面发展。
孩子们没有想到,红豆、绿豆、黑米、玉米、芝麻等这些平常的食物,通过自己灵巧的小手可以拼帖出一副副生动可爱的图画,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成功感和体验。孩子们对这样别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绘画方式感到很新奇,在开心、好奇中,自然而然的养了孩子的智力、耐性、注意力,并且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二、合理投放有效利用游戏材料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不同材质、类型、来源的资源,经过老师的改造、加工、组合,成为独具特色的建构游戏材料,并以其丰富性冲击着幼儿的眼球,挑起幼儿强烈的建构欲望。因此老师必须从幼儿的根本需要出发,对建构游戏材料进行多方位地思考,开发设计,合理投放,有效利用,并不断地改进。
提供适宜的建构材料。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投放、变更和调整建构游戏材料,科学地指导幼儿使用和操作。要通过观察、评估、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建构材料。如:为有一定建构经验的幼儿提供形状多,体积小的材料;为小班幼儿提供体积较大、形状单一、色彩鲜艳的玩具材料;到中班时,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增强,可以将体积较大的积木更换下来,同时增加一些木板、废旧瓶罐、玩具小动物、小木偶等辅助材料。而在大班,辅助材料就更丰富,增添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纸筒、透明材料等,使幼儿搭建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突破。教师还应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及时增减材料,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的适宜性。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做到一物多用。如何有效地利用材料,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使孩子对材料一直保持着新鲜感,这需要教师的密切关注和适时引导,教师要组织幼儿通过对材料的了解分类,探索出物体的多种用途。如在玩农作物——麦杆时,我们就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的特性,使同种材料变幻多样,在不同的活动中体现不同的价值,可以是编织材料、可以当吹泡泡的管子、可以是小花的茎、搭各种图形的支架等。又如收集到的纸盒,大的可以用来当积木盖房子,小的可制作成小汽车,也可以用来装饰成脸谱等。
三、针对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幼儿动作发展水平,合理设计乡土化游戏活动。每周定时开展“我是乡村小顽童”板块,充分挖掘民间的体育游戏,如抓棋子、跳皮筋、玩沙包、滚铁圈、跳格子、舞龙等,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增强体质,促进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民间游戏进行创新,使之更适合幼儿的特点。可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难度不同的体育材料,供高、中、低水平的幼儿选择,如沙包有大有小;高跷有高有低;平衡木有宽有窄;跳跃触物架上,悬挂了几种不同高度的物体,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并鼓励幼儿在初次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的高度冲击的信心。(下转第48页)(上接第49页)在活动中,根据每个幼儿的活动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独立选择器械,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并鼓励幼儿逐渐增加难度,使幼儿玩得有劲、有味。
在节假日,开展“民间游戏亲子同乐”的活动,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同玩各种民间游戏。操场上,家长们拿起了久违的铁环,毽子等迫不及待地玩起了儿时的游戏,孩子们在一旁不断拍手喊“加油!”家长的表演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游戏愿望,于是在家长的带领下玩起了滚铁环、踩高跷、跳房子、跳绳子、踢毽子、扔沙包等游戏,亲子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体质,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在其乐融融的亲子气氛中简单的游戏也创新出了不同的玩法,如简单的沙包在孩子创新的变化玩法中有:利用脚踢着跳,可以顶着沙包跳,还可以两脚夹着沙包跳的……玩法各具特色、乐趣无穷。
四、转变观念,利用丰富的幼儿家长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的发展是幼儿与教师、父母、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促进幼儿的最佳发展就要把各种教育因素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家长资源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种力量。年轻的老师都不是很了解如何种植作物,所以可以请家长中的种菜行家来幼儿园,做幼儿的种菜老师,现场给幼儿讲解、演示种菜的方法,让幼儿参与其中,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与兴趣。
每当幼儿园组织各种大型活动,最需要的是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农村的幼儿家长多以全职妈妈居多,每当活动需要,他们总是出现在活动现场的各个角落,充足的人员配备不但保证了活动的顺利有序组织,更是给家长提供了参与幼儿教学的机会,体会到幼儿园老师的辛苦,也感受到幼儿老师对每一名孩子的美好期望,家园共育的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有效,家长与教师,与幼儿园走的更近了,孩子们的发展也就更全面、更健康了。
总之,作为地处农村的幼儿园,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环境中所有的各类乡土资源,充实和拓展幼儿园课程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幼儿的成长。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利用了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始教育,提升了教育效果,还发展了幼儿热爱生活、关切自然的积极情感,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
本文系农村幼儿园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项目。农村幼儿园乡土游戏设计与创新研究—以宜宾县乡镇幼儿园为例。课题编号:NYJ20180610成果。
关键词:乡土资源;挖掘立足;乡土游戏;个性化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当前,不少农村幼儿园存在教育经费紧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问题,开展游戏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的现象。但是,农村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活动天地大,动植物繁多,有丰富的乡土资源,这又是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因而,如何挖掘农村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创设丰富的建构游戏材料,促进每个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中获得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我对此进行了有效探索,也到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一、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本地的资源优势
每个地域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就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资源。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在我们身边的农村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这是孩子生活、学习、游戏的大课堂;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自然的物品等都是幼儿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和谐发展。
在活动之初,我便广泛发动孩子和家长资源收集各种豆类,并且购买了本地常见的豆类,把豆子放入瓶子或依拉罐里,制成“沙球”,投进“音乐区”,幼儿就能持着“乐器”敲起欢乐的节奏,玩的爱不释手;把豆子投入“数学区”,幼儿可进行分类、数数、排序,个个成为了“数学家”;把豆子投入“科学区”,孩子们立马沉迷在“沉与浮”的探索中,奇怪,豆豆们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把豆子投入“美工区”,孩子们还能用她拼成一幅幅富有童趣的豆贴画,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性;把豆类品投入“语言区”,孩子们竟能编出“小豆豆历险记”的故事;把豆子投进“操作区”,幼儿边夹、边数、边说,手、眼、口并用,促进了小手肌肉群的发展,又能练习如何使用筷子。言之,豆豆虽小,却促进了幼儿知、情、趣的全面发展。
孩子们没有想到,红豆、绿豆、黑米、玉米、芝麻等这些平常的食物,通过自己灵巧的小手可以拼帖出一副副生动可爱的图画,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成功感和体验。孩子们对这样别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绘画方式感到很新奇,在开心、好奇中,自然而然的养了孩子的智力、耐性、注意力,并且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二、合理投放有效利用游戏材料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不同材质、类型、来源的资源,经过老师的改造、加工、组合,成为独具特色的建构游戏材料,并以其丰富性冲击着幼儿的眼球,挑起幼儿强烈的建构欲望。因此老师必须从幼儿的根本需要出发,对建构游戏材料进行多方位地思考,开发设计,合理投放,有效利用,并不断地改进。
提供适宜的建构材料。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投放、变更和调整建构游戏材料,科学地指导幼儿使用和操作。要通过观察、评估、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建构材料。如:为有一定建构经验的幼儿提供形状多,体积小的材料;为小班幼儿提供体积较大、形状单一、色彩鲜艳的玩具材料;到中班时,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增强,可以将体积较大的积木更换下来,同时增加一些木板、废旧瓶罐、玩具小动物、小木偶等辅助材料。而在大班,辅助材料就更丰富,增添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纸筒、透明材料等,使幼儿搭建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突破。教师还应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及时增减材料,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的适宜性。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做到一物多用。如何有效地利用材料,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使孩子对材料一直保持着新鲜感,这需要教师的密切关注和适时引导,教师要组织幼儿通过对材料的了解分类,探索出物体的多种用途。如在玩农作物——麦杆时,我们就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的特性,使同种材料变幻多样,在不同的活动中体现不同的价值,可以是编织材料、可以当吹泡泡的管子、可以是小花的茎、搭各种图形的支架等。又如收集到的纸盒,大的可以用来当积木盖房子,小的可制作成小汽车,也可以用来装饰成脸谱等。
三、针对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幼儿动作发展水平,合理设计乡土化游戏活动。每周定时开展“我是乡村小顽童”板块,充分挖掘民间的体育游戏,如抓棋子、跳皮筋、玩沙包、滚铁圈、跳格子、舞龙等,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增强体质,促进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民间游戏进行创新,使之更适合幼儿的特点。可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难度不同的体育材料,供高、中、低水平的幼儿选择,如沙包有大有小;高跷有高有低;平衡木有宽有窄;跳跃触物架上,悬挂了几种不同高度的物体,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并鼓励幼儿在初次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的高度冲击的信心。(下转第48页)(上接第49页)在活动中,根据每个幼儿的活动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独立选择器械,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并鼓励幼儿逐渐增加难度,使幼儿玩得有劲、有味。
在节假日,开展“民间游戏亲子同乐”的活动,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同玩各种民间游戏。操场上,家长们拿起了久违的铁环,毽子等迫不及待地玩起了儿时的游戏,孩子们在一旁不断拍手喊“加油!”家长的表演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游戏愿望,于是在家长的带领下玩起了滚铁环、踩高跷、跳房子、跳绳子、踢毽子、扔沙包等游戏,亲子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体质,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在其乐融融的亲子气氛中简单的游戏也创新出了不同的玩法,如简单的沙包在孩子创新的变化玩法中有:利用脚踢着跳,可以顶着沙包跳,还可以两脚夹着沙包跳的……玩法各具特色、乐趣无穷。
四、转变观念,利用丰富的幼儿家长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的发展是幼儿与教师、父母、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促进幼儿的最佳发展就要把各种教育因素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家长资源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种力量。年轻的老师都不是很了解如何种植作物,所以可以请家长中的种菜行家来幼儿园,做幼儿的种菜老师,现场给幼儿讲解、演示种菜的方法,让幼儿参与其中,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与兴趣。
每当幼儿园组织各种大型活动,最需要的是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农村的幼儿家长多以全职妈妈居多,每当活动需要,他们总是出现在活动现场的各个角落,充足的人员配备不但保证了活动的顺利有序组织,更是给家长提供了参与幼儿教学的机会,体会到幼儿园老师的辛苦,也感受到幼儿老师对每一名孩子的美好期望,家园共育的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有效,家长与教师,与幼儿园走的更近了,孩子们的发展也就更全面、更健康了。
总之,作为地处农村的幼儿园,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环境中所有的各类乡土资源,充实和拓展幼儿园课程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幼儿的成长。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利用了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始教育,提升了教育效果,还发展了幼儿热爱生活、关切自然的积极情感,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
本文系农村幼儿园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项目。农村幼儿园乡土游戏设计与创新研究—以宜宾县乡镇幼儿园为例。课题编号:NYJ20180610成果。
- 【发布时间】2019/5/28 17:07:11
- 【点击频次】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