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好处;做法;检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历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已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一、了解预习内容,让学生预习有的放矢
1. 预习不能流于形式。
对于预习内容的设置,教师应该给与充分的重视,假如预习内容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规则可循,例如只是告诉学生去读读课文,预习预习,那这样的预习形同虚设,学生往往不会放在心上。
2.预习内容的设置应该与年段目标相结合。
预习内容的设置应该与学生年段目标结合起来。因为不同年段的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解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都不同,所以教师应该提出不同的预习内容。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因为阅读能力还不强,所以能读通课文,不读错别字,就是该年段预习的重点之一。而中年级的的学生,假如还把读通课文作为重点的预习内容来设置的话,就显得太过浅显了。这时就应该把理解课文段落大意,查字典,弄懂字词意思列为预习要求之一。到了高年级,则侧重进行深入的预习:抓住课文中心,理解段落大意,并提出较深刻的问题,当然,在把握学生各年段目标的同时,对于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应该采取螺旋式推进,逐步提高。
3.预习要尊重差异。
当然,即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要强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预习要求,是一种不太可能的事情。假如照顾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置的要求无疑要降低,但是这样一来,对于班级里的尖子生,就觉得吃不饱了,很难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反之,要求过高,会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屡屡受挫,从而对于预习丧失信心。因此,预习要求越是尊重差异,越是能收到较好效果。通常,学生对于课前的预习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课文中已经提出了预习提示,这些揭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这种预习较有针对性。
第二种是按照常规要求,不论课文中是否出现预习提示,都应该按照常规预习要求预习一次。,它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常规性的预习,文中的那些针对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掌握预习方法,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谚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因此,这句话要求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预习。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和责任心,教给小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并加强监督和指导。
1.选择适合小学生预习的内容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应该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确立自己的预习计划。在预习小学语文课文时,首先应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把每句话读通顺,读完这篇课文应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所以教师在安排预习内容时,应该考虑小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
2.选择适合小学生预习的方法
小学生在刚开始预习语文课文时,不知道如何预习从哪下手。依据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要学会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标记出来。教会小学生正确使用学习工具,以及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做笔记的技巧,做到手脑并用。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感动或者是比较优美的句子要动脑思考,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同时学以致用。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了预习语文课文的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预习形式的多样化
千篇一律的预习形式就是通读课文,找出生字并用学习工具查找。每天的预习形式都是一样的,小学生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去应对预习。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预习形式,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预习。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除了让小学生通读课文之外,还要告诉小学生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进行表演,以鼓励小学生主动认真地去预习。这样小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会想我要扮演哪个角色呢?就会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预习。例如以《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篇课文为例,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让他们揣摩小蝌蚪在找妈妈时的心理活动,使其如身临其境般去感受。
三、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常说:“要把学生看作是一根等待我们去点燃的蜡烛,而不是一只任凭我们去填充的空桶。”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在预习时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在阅读中,肯定有碰到疑问,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一有问题就用铅笔记在课文的旁边,而下次读时有的是能解决的,就擦掉,而同时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再记录,直到自己真的没办法解决为止。
四、反馈评价要科学
适时鼓励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大方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比如:“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准确流利?课前读了几遍啊?”“你预习得真充分,值得大家学习。”老师及时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也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就会愿意预习。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良好预习习惯的用处。我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基础。通过很长时间持之不懈的努力,如今班级学生自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好处;做法;检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历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已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一、了解预习内容,让学生预习有的放矢
1. 预习不能流于形式。
对于预习内容的设置,教师应该给与充分的重视,假如预习内容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规则可循,例如只是告诉学生去读读课文,预习预习,那这样的预习形同虚设,学生往往不会放在心上。
2.预习内容的设置应该与年段目标相结合。
预习内容的设置应该与学生年段目标结合起来。因为不同年段的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解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都不同,所以教师应该提出不同的预习内容。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因为阅读能力还不强,所以能读通课文,不读错别字,就是该年段预习的重点之一。而中年级的的学生,假如还把读通课文作为重点的预习内容来设置的话,就显得太过浅显了。这时就应该把理解课文段落大意,查字典,弄懂字词意思列为预习要求之一。到了高年级,则侧重进行深入的预习:抓住课文中心,理解段落大意,并提出较深刻的问题,当然,在把握学生各年段目标的同时,对于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应该采取螺旋式推进,逐步提高。
3.预习要尊重差异。
当然,即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要强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预习要求,是一种不太可能的事情。假如照顾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置的要求无疑要降低,但是这样一来,对于班级里的尖子生,就觉得吃不饱了,很难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反之,要求过高,会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屡屡受挫,从而对于预习丧失信心。因此,预习要求越是尊重差异,越是能收到较好效果。通常,学生对于课前的预习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课文中已经提出了预习提示,这些揭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这种预习较有针对性。
第二种是按照常规要求,不论课文中是否出现预习提示,都应该按照常规预习要求预习一次。,它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常规性的预习,文中的那些针对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掌握预习方法,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谚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因此,这句话要求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预习。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和责任心,教给小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并加强监督和指导。
1.选择适合小学生预习的内容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应该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确立自己的预习计划。在预习小学语文课文时,首先应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把每句话读通顺,读完这篇课文应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所以教师在安排预习内容时,应该考虑小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
2.选择适合小学生预习的方法
小学生在刚开始预习语文课文时,不知道如何预习从哪下手。依据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要学会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标记出来。教会小学生正确使用学习工具,以及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做笔记的技巧,做到手脑并用。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感动或者是比较优美的句子要动脑思考,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同时学以致用。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了预习语文课文的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预习形式的多样化
千篇一律的预习形式就是通读课文,找出生字并用学习工具查找。每天的预习形式都是一样的,小学生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去应对预习。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预习形式,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预习。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除了让小学生通读课文之外,还要告诉小学生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进行表演,以鼓励小学生主动认真地去预习。这样小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会想我要扮演哪个角色呢?就会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预习。例如以《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篇课文为例,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让他们揣摩小蝌蚪在找妈妈时的心理活动,使其如身临其境般去感受。
三、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常说:“要把学生看作是一根等待我们去点燃的蜡烛,而不是一只任凭我们去填充的空桶。”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在预习时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在阅读中,肯定有碰到疑问,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一有问题就用铅笔记在课文的旁边,而下次读时有的是能解决的,就擦掉,而同时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再记录,直到自己真的没办法解决为止。
四、反馈评价要科学
适时鼓励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大方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比如:“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准确流利?课前读了几遍啊?”“你预习得真充分,值得大家学习。”老师及时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也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就会愿意预习。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良好预习习惯的用处。我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基础。通过很长时间持之不懈的努力,如今班级学生自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 【发布时间】2019/5/28 17:06:44
- 【点击频次】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