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答题探究

 

【作者】 杨明林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解答实例

  摘 要:考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就是物理问题数学化,用数学语言解答物理问题。
  关键词:物理问题;数学处理;实例分析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其中第四个方面是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即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一步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考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就是将物理问题数学化,用数学语言解答物理问题。下面用三种方法解答一道高一上学期期考物理试题,从中就可以确切了解“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含义。
  题目:甲车以加速度a1=1m/s2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t0=6s从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2=4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求:(1)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2)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追上甲车?此时它们离出发点多远?
  解法一:(1)两车距离最大时速度相等,设此时乙车运动时间为t,则
a1(t+t0)=a2t
  代入数据解得t=2s
  由x=■at2知,两车的最大距离为△x=■a1(t+t0)2-■a2t2
  代入数据解得△x=24m。
  (2)设乙车出发后经时间t1追上甲车,两车位移相等,则
■a1(t+t0)2=■a2t12
  代入数据解得t1=6s
  两车离出发点的距离为x=■a2t12=72m。
  解法二:(1)设乙车运动时间为t,两车相距为△x,则
  x甲=■a1(t+t0)2    ①
  x乙=■a2t2      ②
  △x=x甲-x乙     ③
  联立①②③式代入数据并整理得△x=■(t-2)2+24(单位为m)   ④
  由④式可知,当t=2s时,两车相距最远为24m          ⑤
  (2)若乙车追上甲车,④式中的△x=0,即-■(t-2)2+24=0     ⑥
  解得t=6s       ⑦
  此时两车距离出发点x=■×4×62m=72m         ⑧
  解法三:设甲车运动时间为t,由v=v0+at得甲乙两车的速度表达式为
  v甲=t(单位为m/s)
  v乙=4t-24(单位为m/s)
  取横轴为t轴,纵轴为轴,作甲乙两车v-t的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
  (1)当t=8s时,两车相距最远为■×6×8m=24m。
  (2)对应三角形面积s1=s2,可见,乙车出发6s后追上甲车,离出发点的距离为■×6×24m=72m。 
  比较以上三种解法,解法二应用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简明扼要地解答了追赶类物理问题,是公式法应用的最高境界;从解法二中可以推导出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可见,解法一利用了解法二的结论;解法三应用速度表达式、速度图象和三角形知识,将追赶问题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是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高阶水平。
  期末考试后,统计直播班(中考成绩最好班)对本道试题的答案情况:有31位考生用解法一解答,思路清楚,书写规范;有15位考生不能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正确的数学表达式;有14位考生不会解答一元二次方程,有三位考生试图用解法二,写出了位移差表达式,其中一位考生处理二次函数的最值式时出现错误,另外两个考生根本就想不到用二次函数的最值式;没有一位考生试图用解法三解答。
  从考情分析可以看出,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考试大纲要求的较高层次的能力,即使是初中物理数学两科成绩都很好的学生,升到高中后都不能迅速掌握这种能力。作为高中老师,要深入研究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深入领会高考物理考查的能力要求,深入了解高一学生的基础,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 【发布时间】2019/5/28 17:05:16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