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提高几何概念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要提高几何概念教学效果,我们就应更新教学观念,走出“一言宣”的讲解模式,在加避极端的前提下创新教学策略,注重实效,让学生快速理解、掌握概念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提高
几何是组成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其作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其中,几何概念又是几何基础知识的基石,是高度抽象的概括与归纳。而小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越是低段的学生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二者之间,无疑有“不对口”的矛盾之嫌。作为一线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破解二者矛盾,让学生能轻松理解、掌握几何概念,实现高效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几何概念教学有效性,让学生空间观念得到培养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提高几何概念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
一、更新教学观念,力避极端
在概念引入时,教师要更新观念,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有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将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概念教学引入时,却存在着两个较为极端的问题,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绊脚石。
(一)过分抽象,忽视概念与生活的联系。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只用教材教,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某些教师可能会只从三角形的标准图引入概念,忽视从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表象的过程,而是结合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反复的讲解来使学生“理解”概念。这样会把几何概念教的非常“死”而且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枯燥太抽象,会使学生逐渐怕学几何,对几何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形式上拼凑,忽视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都开始注意到要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特别是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几何概念教学中。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某些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只是在原先教学过程中加上一个所谓“联系生活”的环节,但没有引导学生将几何概念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来,建立起概念的表象。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没有达到新课标的理念要求。
二、创新教学策略,注重实效
要提高几何概念教学效果,我们就应走出传统——以讲为主的一人宣模式,尽可能让教学直观化、操作化、应用化,从而提高效果。
(一)加强直观化教学。几何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空间观念,概念理念更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而这一切,小学生都具备优势,因为其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和接收这些抽象的几何概念,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直观化,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们可通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教学,直观性强,让概念联系了生活,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引入概念,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又使教学简单,有生活依据,学生学得自然,接收也水到渠成。
(二)加强操作化教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到:“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中直接抽象出来的,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也就是由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对于抽象的几何图形概念学习,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几何形体概念自身的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学习此类概念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皮亚杰“关于动作与思维关系”的理论,我们可取操作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概念,接收概念,内化概念。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个几何图形概念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利用圆规画出圆这个图形,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观察到,圆心到边上每个点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都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这个几何图形概念的认识。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圆锥装沙,倒进同底等高的圆柱中,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3倍多一点的原因,从而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的由于,特别是1/3的原因。
(三)加强应用化教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是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之于实践,形成创新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概念的学习,也必然要应用,应用才是概念学习的最初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概念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的实践中,帮助学生在解决一些情景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把头脑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概念依据问题情景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现、提炼、概括,并使它们相互作用,融会贯通,运用概念最本质的属性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完善、拓展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我们在进行几何形体概念的巩固应用训练中,可以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能够有利于学习中的动态生成和能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的尝试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几何概念教学,提高其有效性,为学生系统几何概念奠定良好的入门基础。为此,我们应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从学生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概念学习。
参考文献:
[1]马向阳,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2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提高
几何是组成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其作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其中,几何概念又是几何基础知识的基石,是高度抽象的概括与归纳。而小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越是低段的学生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二者之间,无疑有“不对口”的矛盾之嫌。作为一线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破解二者矛盾,让学生能轻松理解、掌握几何概念,实现高效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几何概念教学有效性,让学生空间观念得到培养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提高几何概念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
一、更新教学观念,力避极端
在概念引入时,教师要更新观念,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有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将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概念教学引入时,却存在着两个较为极端的问题,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绊脚石。
(一)过分抽象,忽视概念与生活的联系。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只用教材教,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某些教师可能会只从三角形的标准图引入概念,忽视从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表象的过程,而是结合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反复的讲解来使学生“理解”概念。这样会把几何概念教的非常“死”而且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枯燥太抽象,会使学生逐渐怕学几何,对几何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形式上拼凑,忽视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都开始注意到要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特别是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几何概念教学中。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某些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只是在原先教学过程中加上一个所谓“联系生活”的环节,但没有引导学生将几何概念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来,建立起概念的表象。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没有达到新课标的理念要求。
二、创新教学策略,注重实效
要提高几何概念教学效果,我们就应走出传统——以讲为主的一人宣模式,尽可能让教学直观化、操作化、应用化,从而提高效果。
(一)加强直观化教学。几何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空间观念,概念理念更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而这一切,小学生都具备优势,因为其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和接收这些抽象的几何概念,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直观化,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们可通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教学,直观性强,让概念联系了生活,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引入概念,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又使教学简单,有生活依据,学生学得自然,接收也水到渠成。
(二)加强操作化教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到:“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中直接抽象出来的,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也就是由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对于抽象的几何图形概念学习,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几何形体概念自身的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学习此类概念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皮亚杰“关于动作与思维关系”的理论,我们可取操作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概念,接收概念,内化概念。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个几何图形概念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利用圆规画出圆这个图形,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观察到,圆心到边上每个点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都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这个几何图形概念的认识。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圆锥装沙,倒进同底等高的圆柱中,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3倍多一点的原因,从而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的由于,特别是1/3的原因。
(三)加强应用化教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是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之于实践,形成创新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概念的学习,也必然要应用,应用才是概念学习的最初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概念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的实践中,帮助学生在解决一些情景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把头脑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概念依据问题情景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现、提炼、概括,并使它们相互作用,融会贯通,运用概念最本质的属性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完善、拓展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我们在进行几何形体概念的巩固应用训练中,可以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能够有利于学习中的动态生成和能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的尝试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几何概念教学,提高其有效性,为学生系统几何概念奠定良好的入门基础。为此,我们应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从学生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概念学习。
参考文献:
[1]马向阳,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2年。
- 【发布时间】2019/5/28 17:03:26
- 【点击频次】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