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发展得到了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
关键字: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时机;指导;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EEPO有效教育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形式,充分利用空间与人力资源,在互相关注、互相关照、互相倾听、有亲和力的氛围中,为了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2—6人为一组。组建学习小组有五个基本元素:关注、关照、倾听、资源利用、亲和力。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发展得到了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
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对于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的设置、调度极其重要。成功设立的小组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操作不正确的小组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使课堂出现一团糟的坏局面。
1.正确设立。一节课中,有时会有几个关键要素共存的现象,教师要选择适当的环节,设立深度、梯度适当的小组,这样才不浪费时间,而突出重点。
2.要求要明确。在教学中每个环节的设立都有它的目的,教师在分组前,必须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活动,同时也助于小组汇报总结。
3.小组分工要到位。按照小组的具体目的和规模,小组内可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发言人、声控员。只有明确的分工,学生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注意,小组内的分工要民主、随换角色,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锻炼。
4.成果展示要充分,评价要及时。小组汇报,成果的展示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小组活动成功与否最好的手段。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一起分享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汇报,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
三、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不可滥用。开展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应当把握这样几个时机:
1.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
2.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3.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
4.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5.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教师不要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应该安排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共同探讨,相互交流。这时,学生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探索与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互学、互练、互议、互查、互评,减少了只有教师讲述的那种单向信息交流,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检查自己,加强了合作学习的双向和多向信息交流。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会合作与学习,使自主能力得以发展。
6.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
我在探求新知时,为了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就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在教“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我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3-5,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独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起讨论、比较、判断、得出了好几种办法:①做减法,想加法:5+8=13,13-5=8;②把5分成了3和2:13-3-2=8;③把13分成10和3:10-5=5,5+3=8。在小组讨论时,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讨论还得出做减法想加法这个办法最快。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选择性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互帮互学,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有些容易出错的题,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意见不能统-,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了。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时、分、秒时,出示了4时55分这一钟面,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5时55分,有的认为是4时55分,教室里下子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集体观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时针5时并没有走到,所以正确答案是4时55分。说错的小朋友也在小组中知道了原因。这样一来,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共同看、听、讲、想、做,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从而解决问题。
四、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五、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
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以优化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必不可少,但是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应该及时且恰当地评价小组合作展示的情况,让每位组员都能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教师除要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的评价。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愿意合年学习,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长期的实践、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步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不断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南希·弗雷教授,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读写教育教授 2016年1月出版;
[2]《广西教育》2011年25期《正确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3]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9年02期《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合作学习》;
[4]《广西教育》2007年28期《EEPO方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字: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时机;指导;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EEPO有效教育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形式,充分利用空间与人力资源,在互相关注、互相关照、互相倾听、有亲和力的氛围中,为了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2—6人为一组。组建学习小组有五个基本元素:关注、关照、倾听、资源利用、亲和力。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发展得到了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
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对于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的设置、调度极其重要。成功设立的小组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操作不正确的小组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使课堂出现一团糟的坏局面。
1.正确设立。一节课中,有时会有几个关键要素共存的现象,教师要选择适当的环节,设立深度、梯度适当的小组,这样才不浪费时间,而突出重点。
2.要求要明确。在教学中每个环节的设立都有它的目的,教师在分组前,必须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活动,同时也助于小组汇报总结。
3.小组分工要到位。按照小组的具体目的和规模,小组内可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发言人、声控员。只有明确的分工,学生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注意,小组内的分工要民主、随换角色,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锻炼。
4.成果展示要充分,评价要及时。小组汇报,成果的展示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小组活动成功与否最好的手段。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一起分享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汇报,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
三、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不可滥用。开展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应当把握这样几个时机:
1.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
2.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3.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
4.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5.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教师不要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应该安排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共同探讨,相互交流。这时,学生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探索与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互学、互练、互议、互查、互评,减少了只有教师讲述的那种单向信息交流,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检查自己,加强了合作学习的双向和多向信息交流。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会合作与学习,使自主能力得以发展。
6.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
我在探求新知时,为了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就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在教“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我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3-5,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独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起讨论、比较、判断、得出了好几种办法:①做减法,想加法:5+8=13,13-5=8;②把5分成了3和2:13-3-2=8;③把13分成10和3:10-5=5,5+3=8。在小组讨论时,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讨论还得出做减法想加法这个办法最快。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选择性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互帮互学,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有些容易出错的题,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意见不能统-,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了。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时、分、秒时,出示了4时55分这一钟面,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5时55分,有的认为是4时55分,教室里下子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集体观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时针5时并没有走到,所以正确答案是4时55分。说错的小朋友也在小组中知道了原因。这样一来,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共同看、听、讲、想、做,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从而解决问题。
四、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五、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
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以优化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必不可少,但是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应该及时且恰当地评价小组合作展示的情况,让每位组员都能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教师除要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的评价。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愿意合年学习,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长期的实践、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步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不断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南希·弗雷教授,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读写教育教授 2016年1月出版;
[2]《广西教育》2011年25期《正确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3]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9年02期《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合作学习》;
[4]《广西教育》2007年28期《EEPO方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 【发布时间】2019/5/28 17:03:14
- 【点击频次】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