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高效教学

 

【作者】 徐秋萍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真武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问题解决教学是小学数学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学习问题解决,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与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还能够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高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问题解决教学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时候,能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解决的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审题意识得到锻炼,还能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成功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年级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问题解决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高年级问题解决教学则是为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高年级的问题解决题目比较抽象,解题思路也较为复杂[1]。那么,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解题能力呢?
  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它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重点是知识的本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所决定的。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但由于学生对正、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缺乏生活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感觉正、反比例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以得出完整的结论。再如估算,围绕具体问题的解决开展估算活动,认识估算的在生活中的意义。提供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采用不同估算方法的意义,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接下来,本文将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在新课标下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培养。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解题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要注重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改变的不仅是教学方式,还应改变教学思维。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只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学生学习,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教师只有抛弃“唯分数”论,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当然,教师要真正做到抛弃“唯分数”论,不再将分数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解题能力进行训练,并且对其学习过程予以正确的评价,如此才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二,要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使二者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才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其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且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原本固化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过程中使自身的思维得到锻炼。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清晰,使学生充分掌握多样化解题方式。
  二、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上文已说,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题目比较复杂,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极为抽象。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教师需要学会使用更为恰当的工具,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题目[2]。而这里所指的教学工具,便是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以《负数》这个小节的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正确地在直线上进行正负数的表示,学会使用正负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下面这道题,一个人在-2的位置向西出发,走了1米,他会到达什么位置?如果他在-2的位置上,先向西方走了1米,又接着向东走了4米,此时他会在什么位置上?教师在讲解这道问题解决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其一,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与周围的同学展开探究,然后展示探究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解题思路。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够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其二,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问题解决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将题目动态化,学生便可以对这道题目中人的走向有一个直观且清晰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其三,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这个行走的情境进行想象,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得到有效提升。
  (二)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思想,指的是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需要在认识题目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数学模型构建,然后借助于这个数学模型对题目进行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此数学思想渗透进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使他们可以更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以《圆柱的体积》这个小节的内容教学为例。在这个小节中,有这样一道问题解决,已知一个塑料瓶的内直径为8厘米,其中水的高度为7厘米,现在将这个塑料瓶的瓶盖拧紧,将其倒置,此时出现的无水部分是圆柱形,且高度为18厘米,请求出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学生在解题时,会因为题目之中出现的数据较多,导致思维混乱。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梳理清楚。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题目之中的信息,画出正放的塑料瓶以及倒放的塑料瓶,并在上面标注上各种数据,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使他们发现,无论是在倒置前,还是倒置后,塑料瓶中的水的体积是不变的,而且其中空气的体积也是不变的。经过这样的启发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图形上的数据,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问题解决计算。这样一来,便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时更为轻松。
  (三)锻炼学生多样化解题能力
  在对问题解决的解题方法进行分析之后,能够发现大部分问题解决的解题方法较为单一,这样的方法对开拓学生思维并无益处。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样化解题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散,进而使学生能够发现不同的解题方式。以《解比例》这个小节的知识教学为例。在这个小节中,有这样一道题x:320=1:10,应该如何来解答这个方程?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根据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将其中的x看作一个因数,然后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这样便可以求出x的值。”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使他们能够想到更多的解题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再进行思考。此时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进行解答,比如可以先求出左边的比值,然后再使右边的比值能够与左边相等即可。”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够更加多样化。
  结语
  总体而言,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解题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还能够使学生借助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情,制定有针对性的解题措施,以此来使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更加高效。
  • 【发布时间】2019/5/28 17:03:00
  • 【点击频次】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