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则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导入方法;探索总结
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法
运用多媒体,不仅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节省板面,而且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运用多媒体导入法应遵循的原则为:
1、直观性原则
小学生爱看好动,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过分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而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它可使数学课的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俗直观,浅显易懂,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理论,通过学生的直接感知去理解知识。如在教授统计知识时很多老师觉得知识抽象,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老师教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学得吃力,教学效果很差。而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一个国道路口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这样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承上启下原则
数学课的引入要成为联系旧知识的纽带,体现数学知识内在结构的连续性及数学思想的先进性。而多媒体具有连续移动屏幕,简洁明了,操作简单的功能,利用它可增加导入知识的科学性,容量大,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益,优化了导入艺术。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做了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3、趣味性原则。
数学课导入要寓趣味于其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导入直线时,只简单用语言描述“直线可以想象为黑板边无限伸长。”学生会觉得乏味,空洞。但利用多媒体的几何作图功能,进行旋转缩放,会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观察中引起求知的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空前高涨。还有多媒体具有强大的音象等功能,也能使导入自然,趣味横生。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三、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四、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五、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六、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综上所述,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兴趣,去寻求知识,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更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使导入更自然,更形象,更具体。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
关键词:数学课;导入方法;探索总结
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法
运用多媒体,不仅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节省板面,而且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运用多媒体导入法应遵循的原则为:
1、直观性原则
小学生爱看好动,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过分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而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它可使数学课的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俗直观,浅显易懂,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理论,通过学生的直接感知去理解知识。如在教授统计知识时很多老师觉得知识抽象,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老师教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学得吃力,教学效果很差。而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一个国道路口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这样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承上启下原则
数学课的引入要成为联系旧知识的纽带,体现数学知识内在结构的连续性及数学思想的先进性。而多媒体具有连续移动屏幕,简洁明了,操作简单的功能,利用它可增加导入知识的科学性,容量大,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益,优化了导入艺术。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做了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3、趣味性原则。
数学课导入要寓趣味于其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导入直线时,只简单用语言描述“直线可以想象为黑板边无限伸长。”学生会觉得乏味,空洞。但利用多媒体的几何作图功能,进行旋转缩放,会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观察中引起求知的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空前高涨。还有多媒体具有强大的音象等功能,也能使导入自然,趣味横生。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三、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四、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五、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六、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综上所述,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兴趣,去寻求知识,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更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使导入更自然,更形象,更具体。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
- 【发布时间】2019/5/28 17:02:48
- 【点击频次】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