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为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就要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融入并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主要分析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法,以期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师生互动;方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设置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其中分目标有: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为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就要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融入并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有重要意义。互动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活动和彼此的沟通,互动也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都需要经过互动来得以实现,教学中的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一种交流,也是师生之间情感和价值观的交流,更是精神上的一种互动。所以说教学中的互动是师生知识、情感、行为上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动态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及素质教育影响范围的扩大,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这门学科的高效性,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确保教学计划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为小学阶段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这门学科开设效果。针对新课程“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这些鲜明特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师生关系需要重新确定,以使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社会课真正实现“一学做人,二学文化”的高度统一和回归生活世界的美好理想,将师生交往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1、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
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的,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主体间情感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借助于一定的客体,产生情感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激荡、思维碰撞、生命体验的过程。试想,干巴巴的知识点,枯燥的说教,怎么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
2、提问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提问式教学可以设置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竞答的互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互动,而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能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例如:在学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在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初步阅读之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你能否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说说地球都给我们提供了什么?(2)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量和水分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3)面对结论:在人类没有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以前,只有地球是唯一适合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你的感想是什么?(4)你如何理解地球变挤了、变穷了、变脏了?(5)你能否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谈谈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是什么样的?然后,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自思考,可以同桌交流,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思考交流的氛围,既给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地对本节知识进行学习。这样,让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迅速引起思考,然后教师可以由此引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教学的漩涡,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
3、角色互换教学师生互动
角色互换是采用教师与学生之间身份的互换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教师教学的不容易,也让教师切身去体会作为学生的某些方面自己做的不足,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使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在教学中取得不同的收获。
4、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存在差异,对于各种事物有着自身独特的看法。因此,为了实现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培养,教师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促使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合作学习模式下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促使课文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在小组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得以顺利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同时为他们信息广泛收集能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比如,又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节内容为例,课前要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查找有关资料。如,在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匮乏三方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好小组内展示,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了环境隐患意识。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气氛,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高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互动的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09(8):63-65
[2]张艳梅.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互动的探索 [J]中华少年.2016(8):67-68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师生互动;方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设置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其中分目标有: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为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就要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融入并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有重要意义。互动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活动和彼此的沟通,互动也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都需要经过互动来得以实现,教学中的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一种交流,也是师生之间情感和价值观的交流,更是精神上的一种互动。所以说教学中的互动是师生知识、情感、行为上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动态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及素质教育影响范围的扩大,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这门学科的高效性,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确保教学计划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为小学阶段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这门学科开设效果。针对新课程“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这些鲜明特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师生关系需要重新确定,以使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社会课真正实现“一学做人,二学文化”的高度统一和回归生活世界的美好理想,将师生交往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1、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
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的,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主体间情感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借助于一定的客体,产生情感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激荡、思维碰撞、生命体验的过程。试想,干巴巴的知识点,枯燥的说教,怎么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
2、提问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提问式教学可以设置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竞答的互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互动,而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能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例如:在学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在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初步阅读之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你能否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说说地球都给我们提供了什么?(2)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量和水分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3)面对结论:在人类没有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以前,只有地球是唯一适合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你的感想是什么?(4)你如何理解地球变挤了、变穷了、变脏了?(5)你能否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谈谈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是什么样的?然后,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自思考,可以同桌交流,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思考交流的氛围,既给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地对本节知识进行学习。这样,让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迅速引起思考,然后教师可以由此引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教学的漩涡,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
3、角色互换教学师生互动
角色互换是采用教师与学生之间身份的互换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教师教学的不容易,也让教师切身去体会作为学生的某些方面自己做的不足,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使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在教学中取得不同的收获。
4、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存在差异,对于各种事物有着自身独特的看法。因此,为了实现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培养,教师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促使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合作学习模式下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促使课文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在小组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得以顺利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同时为他们信息广泛收集能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比如,又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节内容为例,课前要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查找有关资料。如,在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匮乏三方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好小组内展示,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了环境隐患意识。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气氛,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高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互动的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09(8):63-65
[2]张艳梅.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互动的探索 [J]中华少年.2016(8):67-68
- 【发布时间】2019/5/28 16:52:45
- 【点击频次】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