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复习课当前存在的问题,思维导图对数学学习的意义以及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实施策略,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复习课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对小学数学复习教学进行有效的优化,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高效的方法,充分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复习课是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加深认识和掌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考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求分心切,产生了各种战术,老师成了复习课的主角,学生成了复习课的听课,教师教起来累,学生也不能轻松,各种题型、各种笔记、各种测试。大多数复习课堂的套路都是老师整理知识点,学生练习测试,教师点评,这样的复习课总是高强度的劳动,低效率的回收。针对当前复习课的现状,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更适合复习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习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同时又能高效率获得知识的教学方式。
二、课前绘图,课中完善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复习和整理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主动构建和整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学生对旧知的自主检测,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查漏补缺。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在小组中合作完成某一内容的思维导图,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在课前完成思维导图也能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展示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介绍,由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实现生生互动,最终完善各自的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要及时进行评价和补充,一方面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发现普遍问题,并解决重难点。
三、师生互动,完善导图
教师在揭示复习课主题后,引导学生回顾与主题相关的具体内容,唤起学生已有的相关记忆,为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做好准备。回顾内容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继续丰富某一分支内容。在共同梳理某一分支内容时,鼓励其他同学进一步补充、质疑或解释,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教师适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补充,并作出适当的点评。当各个分支内容逐渐丰富之后,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各分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并用线标出。
四、数形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图像可以自动地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可以触发无限的联想,并且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极有效的方法。另外,图像还很有吸引力,在许多层面上都是如此。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学习的开始,对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是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制作本单元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笔者提醒学生多用图像,数形结合。从效果看,一些简单的图像的确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较难、较抽象的知识点。
五、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
由于年龄尚小,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都比较弱,使得很多小学生在理解某些数学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老师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把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并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每个知识点展示出来,并把那些学生容易混淆弄错的观点一一列举,帮助学生找出其中存在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的掌握。比如在复习“多边形”这一内容时,由于图形种类很多,而且图形之间具有较多的相同点,学生要准确把握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理解和掌握,老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建立一个直观的图形,把各种多边形放入其中,找出多边形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大脑内容形成一个有关多边形的思维导图,并在导图中分析出多边形的异同。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因为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把那些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认识,然后把具体的知识点放入根据思维导图形成的知识体系中,为学生全面梳理需要掌握的知识,并把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进行对比学习,加深学生对其中异同点的印象,帮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有效避免犯下因为概念不清造成的错误。
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学生用发散思维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关键词——圆,然后引导学生尽情地思考这个关键词,把联想的内容分版块记录下来,再按照版块一级一级进行分支联想,能够联想到多少就联想到多少。最后,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商量,向教师寻求帮助,补充、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习惯,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复习课的课堂参与程度,为小学生提供高效、有趣的复习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复习课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对小学数学复习教学进行有效的优化,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高效的方法,充分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复习课是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加深认识和掌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考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求分心切,产生了各种战术,老师成了复习课的主角,学生成了复习课的听课,教师教起来累,学生也不能轻松,各种题型、各种笔记、各种测试。大多数复习课堂的套路都是老师整理知识点,学生练习测试,教师点评,这样的复习课总是高强度的劳动,低效率的回收。针对当前复习课的现状,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更适合复习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习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同时又能高效率获得知识的教学方式。
二、课前绘图,课中完善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复习和整理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主动构建和整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学生对旧知的自主检测,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查漏补缺。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在小组中合作完成某一内容的思维导图,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在课前完成思维导图也能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展示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介绍,由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实现生生互动,最终完善各自的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要及时进行评价和补充,一方面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发现普遍问题,并解决重难点。
三、师生互动,完善导图
教师在揭示复习课主题后,引导学生回顾与主题相关的具体内容,唤起学生已有的相关记忆,为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做好准备。回顾内容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继续丰富某一分支内容。在共同梳理某一分支内容时,鼓励其他同学进一步补充、质疑或解释,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教师适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补充,并作出适当的点评。当各个分支内容逐渐丰富之后,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各分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并用线标出。
四、数形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图像可以自动地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可以触发无限的联想,并且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极有效的方法。另外,图像还很有吸引力,在许多层面上都是如此。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学习的开始,对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是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制作本单元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笔者提醒学生多用图像,数形结合。从效果看,一些简单的图像的确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较难、较抽象的知识点。
五、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
由于年龄尚小,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都比较弱,使得很多小学生在理解某些数学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老师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把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并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每个知识点展示出来,并把那些学生容易混淆弄错的观点一一列举,帮助学生找出其中存在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的掌握。比如在复习“多边形”这一内容时,由于图形种类很多,而且图形之间具有较多的相同点,学生要准确把握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理解和掌握,老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建立一个直观的图形,把各种多边形放入其中,找出多边形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大脑内容形成一个有关多边形的思维导图,并在导图中分析出多边形的异同。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因为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把那些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认识,然后把具体的知识点放入根据思维导图形成的知识体系中,为学生全面梳理需要掌握的知识,并把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进行对比学习,加深学生对其中异同点的印象,帮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有效避免犯下因为概念不清造成的错误。
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学生用发散思维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关键词——圆,然后引导学生尽情地思考这个关键词,把联想的内容分版块记录下来,再按照版块一级一级进行分支联想,能够联想到多少就联想到多少。最后,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商量,向教师寻求帮助,补充、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习惯,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复习课的课堂参与程度,为小学生提供高效、有趣的复习方法。
- 【发布时间】2019/5/12 18:16:08
- 【点击频次】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