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数学有效练习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有效练习不但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更是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巩固和强化。 有效练习不仅考验学生的解题思维,更是考验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是对学生灵活性、系统性和条理性运用数学知识的考查。 高中数学有效练习的方式应是多元化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只有通过有效练习,才能使学生“活学巧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练习;方法策略
练习是高中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强化学习内容、夯实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长期以来贯穿着“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精讲”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弊端,但是“多练”却往往容易使学生陷于“题海战术”中,练习效果却并不理想。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有效练习”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只有通过有效练习,才能使学生“活学巧用”数学知识,本文将重点阐述高中数学有效练习的几种策略,旨在实现由“题海战术”转变为“有效练习”的科学教学格局。?
一、明确练习设计要求,科学选择练习题
明确练习设计要求是实现有效练习的基础,教师在设计练习内容之前,首先要对教学课标有明确认识,提炼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也是教师进行习题设计的标准和依据。 其次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结合,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逐步设计出练习要求。 例如在一般数学概念和公式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巩固练习为先导,在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概念、各个公式后,再进行拓展性练习,将概念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大,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基础概念以及公式的理解。 同时,通过概念强化和实际应用练习,能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以练习为纽带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全面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在确定练习设计大方向后,还要将练习设计和现阶段教学习题进行紧密结合。 “用教材”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与以往“教教材”的教学形式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应当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的限制,而应当利用数学练习这一机会,将教材与练习设计建立起有机联系,将教材中的练习内容作为练习重点,同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对于练习题的选择要新颖,具有典型性,同时也要对练习难度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切实提升数学练习的有效性。
二、把握好质与量平衡,体现灵活性、针对性
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多加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才能发掘出练习效果的“巧妙之处”。但是,这里所指的“熟练”不是单纯的增加习题量,更不是一味地强调延长学生练习时间,在高中数学有效练习中,关键在于把握好“质”与“量”的平衡,而这一点也是考验教师统筹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当合理设定练习时间和练习量,对此进行科学安排,重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增加。 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求解,在求知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使学生练习质量逐步提升。
数学练习与复习有很大不同,复习重视知识的系统整合,要求学生全面融会贯通,但是练习却具备明确的指向性,主要针对某一课或者某一单元进行练习,其针对性非常明显。 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堂练习机会,避免盲目练习造成的“无用功”,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出重点的数学练习。 尤其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运用“对比”和“划重点”的方式引导学生切实重视,加以分辨。 利用对比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新旧知识点的融合,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加深学生的数学练习印象。
例如在图形教学中,平面图形翻折和立体图形分解经常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练习量,通过大量实践,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图形分解关系,对其中的“不变量”等元素进行分析,并关注其“不变性”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以强化练习来实现,在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后,更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解题质量,最大限度体现出数学练习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以多样化形式练习,熟练运用概念公式
如果单纯以“做题”的形式进行数学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应当以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数学练习形式上,可以采用以下不同方法进行:
首先是“判断性练习”。 这一练习方式的重点在于找到学生的知识“盲区”,对于导致学习“盲区”的原因进行深度发掘,判断性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判断力,使其综合分析能力不断加强。 教师的习题设计不能仅以“对错”进行判断,还应要求说出其原因,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练习认知,在判断过程中重新构建知识系统。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后,教师就应当引入“匹配性练习”,这种练习方式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熟练运用所学到的概念及公式,能够切实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打破以往单纯理论教学的窠臼,在练习中引入“实践性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同时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出长方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 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说理性练习”,这一方式尤其适用于应用题练习中,从实际问题入手,结合数学问题进行互译,使学生的数量关系认识更加清晰,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算理表达更透彻,建立起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之间的良好衔接。
四、课内课外练习并重,有机结合、有效提升
数学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都需要切实重视,课外练习是课堂练习的良好补充,能够弥补学生课上练习的不足。 因此在数学课外有效练习的设计上,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知识的巩固性和拓展性,在课外习题的布置和选择上,体现出与课堂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并且多以书面形式出现。 课外练习效率的提升,得益于教师习题设计的范围和难度,如果这两个元素掌握恰到好处,那么学生课外练习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在课外习题的布置上,教师要严格避免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争议性的习题出现,不能仅仅注重课外习题数量而忽视了其有效质量。
综合来看,高中数学课外有效练习的重点在于:明确练习的针对性,作业布置要有层次性,习题内容要具备典型性,练习方式要体现系统性,习题范围划定要具备开放性,习题内容要强化探索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练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对课外练习的批改评价一定要认真,不能随意敷衍,使学生感觉到课外练习是在“应付差事”。
五、重视学生客观差异,实施分层递进练习
数学练习具有普遍性特点,是最为常见的学习方式,但是在普遍特点之下,有效练习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就是“有效性”的体现。 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差异,不能在数学课堂练习上采用“一刀切”方式。 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有着本质不同,所以在同一教学任务下强求同一进度显然不科学,因此教师应当以“最近发展区”这一教学理论,将学生分为不同进度层次,并根据每一层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数学练习内容,这也是“分层递进”式练习的主旨所在。
以练习实题为例:
第一步:求以下函数在x∈[0,3]情况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① y=(x-2)2+1
② y=(x+2)2+1
③ y=(x-4)2+1
第二步:求函数y=x2-2ax+a+2在x∈[1,5]情况下的最小值。
第三步:求函数y=x2-4x+1在x∈[t,t+1]情况下的最小值。
以上习题设计,体现出层层递进关系,每完成其中一个步骤,教师就要指出结合这些问题的重点因素在哪里,学生通过一步步“分层递进”,对于问题的分析不会出现死角,也不会造成“解题断层”,这种解题模式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解题成功的同时获得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练习效率将会大幅提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实现高中数学有效练习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以及练习方式的不同,在打造“精品习题”上下工夫,改变以往“以量取胜”的练习模式,进而转变为“以质夺优”的新型练习模式。 在难易程度的掌握上要具备清晰认识,不能“一刀切、一锅烩”,更不能为强调教学进度而加强练习难度。 教师在习题设计中应当注重三个“度”,即习题设计跨度、练习难度、布置密度,这三个“度”的科学把握,能够真正实现数学个性化教学中有效练习的良好效果。 通过练习,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不断加强,数学分析思维更加活跃,数学有效练习也将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练习;方法策略
练习是高中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强化学习内容、夯实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长期以来贯穿着“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精讲”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弊端,但是“多练”却往往容易使学生陷于“题海战术”中,练习效果却并不理想。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有效练习”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只有通过有效练习,才能使学生“活学巧用”数学知识,本文将重点阐述高中数学有效练习的几种策略,旨在实现由“题海战术”转变为“有效练习”的科学教学格局。?
一、明确练习设计要求,科学选择练习题
明确练习设计要求是实现有效练习的基础,教师在设计练习内容之前,首先要对教学课标有明确认识,提炼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也是教师进行习题设计的标准和依据。 其次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结合,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逐步设计出练习要求。 例如在一般数学概念和公式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巩固练习为先导,在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概念、各个公式后,再进行拓展性练习,将概念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大,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基础概念以及公式的理解。 同时,通过概念强化和实际应用练习,能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以练习为纽带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全面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在确定练习设计大方向后,还要将练习设计和现阶段教学习题进行紧密结合。 “用教材”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与以往“教教材”的教学形式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应当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的限制,而应当利用数学练习这一机会,将教材与练习设计建立起有机联系,将教材中的练习内容作为练习重点,同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对于练习题的选择要新颖,具有典型性,同时也要对练习难度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切实提升数学练习的有效性。
二、把握好质与量平衡,体现灵活性、针对性
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多加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才能发掘出练习效果的“巧妙之处”。但是,这里所指的“熟练”不是单纯的增加习题量,更不是一味地强调延长学生练习时间,在高中数学有效练习中,关键在于把握好“质”与“量”的平衡,而这一点也是考验教师统筹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当合理设定练习时间和练习量,对此进行科学安排,重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增加。 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求解,在求知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使学生练习质量逐步提升。
数学练习与复习有很大不同,复习重视知识的系统整合,要求学生全面融会贯通,但是练习却具备明确的指向性,主要针对某一课或者某一单元进行练习,其针对性非常明显。 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堂练习机会,避免盲目练习造成的“无用功”,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出重点的数学练习。 尤其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运用“对比”和“划重点”的方式引导学生切实重视,加以分辨。 利用对比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新旧知识点的融合,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加深学生的数学练习印象。
例如在图形教学中,平面图形翻折和立体图形分解经常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练习量,通过大量实践,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图形分解关系,对其中的“不变量”等元素进行分析,并关注其“不变性”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以强化练习来实现,在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后,更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解题质量,最大限度体现出数学练习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以多样化形式练习,熟练运用概念公式
如果单纯以“做题”的形式进行数学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应当以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数学练习形式上,可以采用以下不同方法进行:
首先是“判断性练习”。 这一练习方式的重点在于找到学生的知识“盲区”,对于导致学习“盲区”的原因进行深度发掘,判断性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判断力,使其综合分析能力不断加强。 教师的习题设计不能仅以“对错”进行判断,还应要求说出其原因,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练习认知,在判断过程中重新构建知识系统。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后,教师就应当引入“匹配性练习”,这种练习方式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熟练运用所学到的概念及公式,能够切实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打破以往单纯理论教学的窠臼,在练习中引入“实践性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同时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出长方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 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说理性练习”,这一方式尤其适用于应用题练习中,从实际问题入手,结合数学问题进行互译,使学生的数量关系认识更加清晰,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算理表达更透彻,建立起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之间的良好衔接。
四、课内课外练习并重,有机结合、有效提升
数学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都需要切实重视,课外练习是课堂练习的良好补充,能够弥补学生课上练习的不足。 因此在数学课外有效练习的设计上,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知识的巩固性和拓展性,在课外习题的布置和选择上,体现出与课堂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并且多以书面形式出现。 课外练习效率的提升,得益于教师习题设计的范围和难度,如果这两个元素掌握恰到好处,那么学生课外练习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在课外习题的布置上,教师要严格避免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争议性的习题出现,不能仅仅注重课外习题数量而忽视了其有效质量。
综合来看,高中数学课外有效练习的重点在于:明确练习的针对性,作业布置要有层次性,习题内容要具备典型性,练习方式要体现系统性,习题范围划定要具备开放性,习题内容要强化探索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练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对课外练习的批改评价一定要认真,不能随意敷衍,使学生感觉到课外练习是在“应付差事”。
五、重视学生客观差异,实施分层递进练习
数学练习具有普遍性特点,是最为常见的学习方式,但是在普遍特点之下,有效练习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就是“有效性”的体现。 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差异,不能在数学课堂练习上采用“一刀切”方式。 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有着本质不同,所以在同一教学任务下强求同一进度显然不科学,因此教师应当以“最近发展区”这一教学理论,将学生分为不同进度层次,并根据每一层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数学练习内容,这也是“分层递进”式练习的主旨所在。
以练习实题为例:
第一步:求以下函数在x∈[0,3]情况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① y=(x-2)2+1
② y=(x+2)2+1
③ y=(x-4)2+1
第二步:求函数y=x2-2ax+a+2在x∈[1,5]情况下的最小值。
第三步:求函数y=x2-4x+1在x∈[t,t+1]情况下的最小值。
以上习题设计,体现出层层递进关系,每完成其中一个步骤,教师就要指出结合这些问题的重点因素在哪里,学生通过一步步“分层递进”,对于问题的分析不会出现死角,也不会造成“解题断层”,这种解题模式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解题成功的同时获得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练习效率将会大幅提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实现高中数学有效练习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以及练习方式的不同,在打造“精品习题”上下工夫,改变以往“以量取胜”的练习模式,进而转变为“以质夺优”的新型练习模式。 在难易程度的掌握上要具备清晰认识,不能“一刀切、一锅烩”,更不能为强调教学进度而加强练习难度。 教师在习题设计中应当注重三个“度”,即习题设计跨度、练习难度、布置密度,这三个“度”的科学把握,能够真正实现数学个性化教学中有效练习的良好效果。 通过练习,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不断加强,数学分析思维更加活跃,数学有效练习也将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一条捷径。
- 【发布时间】2019/5/12 18:15:19
- 【点击频次】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