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提高其实践有效性,我们就应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等实践处理,强化生活化练习实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实践
生活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应用于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的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策略。而小学数学,就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的学科,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数学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出发,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实践,谈谈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践。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堂中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内化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将数学知识反哺生活的有效实践。因此,加强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提高其效度是我们很多教师的一致梦想。但多年以来,我们数学教学忽视了生活化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总识与应用能力,采取了“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在学生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将新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们就应搭建练习平台,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理念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我们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实用性的有效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教学,我们应科学整合其理念,创新开展教学。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反哺生活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雨,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16年。
[2]马志强,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3年。
[3]钟金洪,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4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实践
生活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应用于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的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策略。而小学数学,就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的学科,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数学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出发,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实践,谈谈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践。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堂中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内化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将数学知识反哺生活的有效实践。因此,加强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提高其效度是我们很多教师的一致梦想。但多年以来,我们数学教学忽视了生活化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总识与应用能力,采取了“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在学生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将新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们就应搭建练习平台,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理念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我们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实用性的有效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教学,我们应科学整合其理念,创新开展教学。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反哺生活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雨,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16年。
[2]马志强,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3年。
[3]钟金洪,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4年。
- 【发布时间】2019/5/12 18:13:20
- 【点击频次】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