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设计小学生的数学作业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作业过多、压力过大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思维方式,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设计出有层次的数学作业,让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显得更加多样化,使学生对小学数学更加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而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教师给学生布置非常多的作业或忽略学生的实际,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圈画课本或练习册中的既定题目作为作业内容。这种作业题型呆板、内容封闭,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作业的设计。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从如下入手。
一、设计数学作业要有趣味性
根据调查,目前有的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作业设计的时候,模仿课本例题的题目过多,作业的设计采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非常多的作业,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是类型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简单地重复,这种机械地追求做题数量的数学作业,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巩固,而且,还会让部分学生对数学题目产生恐惧心理,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也是采用应付的态度来完成,并没有深入到数学作业中。因此教师就需要改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印象,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需要注重作业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能够充满兴趣,完成过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对题目的名称进行美化,例如:口算题改为开火车;填空题改为知识万花筒;判断改为我当小法官;选择题改为快乐ABC;计算题改为神机妙算;实践操作题改为相信你能行;选作题改为生活自助餐;另外,插图是学生思维的第二语言,它能将抽象的问题感性化、直观化,唤醒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作业中增加一些精致而健康的图案,图文并茂、这样能使作业变得有情、有趣、有味,学生就会乐意做作业。
二、设计数学作业要多样化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都限定于书面作业,这种模式虽然利于老师的批改,却容易使学生们的思维变得僵硬,不能够灵活思考、解决问题,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综合数学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尊重学生探究的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可以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探究性作业。小学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因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老师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把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更加多样化。比如:可以将书本或者练习册上的题目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联系起来,如在学了统计以后,让学生统计上学期间和校门口7:10-7:40中经过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其他车辆经过的数量统计。根据统计的数量情况,分析造成校门口车辆堵塞的原因,以及寻找如何解决塞车问题的策略。这样的作业设计,教师充分的凭借教材内容,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并由此来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促进了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动力。这样学生们在做作业的时候不会只感受到学习的枯燥,还会有获得知识时的喜悦。
三、设计数学作业要个性化
目前许多教师无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利用同样难度与数量的作业对学生进行学习要求。这就使得同样的作业,一些学生做起来十分容易,一些学生不能有效地完成。于优等生来说,难度较低的作业不会构成一种“问题情境”,就不能激发学生去尝试、去探索。与之相反,后进生面临难度较高的作业题会加重作业疲劳度和心理紧张,使之产生焦(下转第66页)(上接第64页)虑、厌烦的情绪,从而抑制学生水平。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所以我们的作业设计不能搞“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与优等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差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业成绩、思维类型和学习潜力设计A、B、C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每次为学生提供与之能力匹配的三类“套餐”:基础餐、营养餐、提高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由选择“就餐”区域,如果学生在指定区域“用餐”完毕,还可以自由选择跨区“就餐”。比如,在学习“除法”的时候,对于那些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作业对除法的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解,为学生安排10到20道的除法题。而对于那些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作业设计,利用应用题的有效设计来促进学生数学逻辑的形成,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良好数学学习观的建立。让都学到于已有用的数学。
四、设计数学作业要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只掌握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知识源于实践,小学数学作业也不例外,应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将数学作业设计与生活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到知识,从而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元、角、分时,老师们可以要求学生们独立完成一次购物找零的行为,这种特殊作业的设计可以在培养学生们独立行动能力的同时,体验到学习元、角、分的乐趣,进而巩固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又如教学“时间”后,根据教学的内容,我设计以下课外作业: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的次数(拍球、跳绳、跑步)。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走出课堂,来到街头、商店、超市、银行、公司……处处都有学生的身影。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当学生们认识到数学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时,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同时也可以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的学习质量。“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布置数学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让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并能真正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而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教师给学生布置非常多的作业或忽略学生的实际,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圈画课本或练习册中的既定题目作为作业内容。这种作业题型呆板、内容封闭,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作业的设计。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从如下入手。
一、设计数学作业要有趣味性
根据调查,目前有的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作业设计的时候,模仿课本例题的题目过多,作业的设计采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非常多的作业,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是类型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简单地重复,这种机械地追求做题数量的数学作业,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巩固,而且,还会让部分学生对数学题目产生恐惧心理,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也是采用应付的态度来完成,并没有深入到数学作业中。因此教师就需要改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印象,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需要注重作业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能够充满兴趣,完成过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对题目的名称进行美化,例如:口算题改为开火车;填空题改为知识万花筒;判断改为我当小法官;选择题改为快乐ABC;计算题改为神机妙算;实践操作题改为相信你能行;选作题改为生活自助餐;另外,插图是学生思维的第二语言,它能将抽象的问题感性化、直观化,唤醒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作业中增加一些精致而健康的图案,图文并茂、这样能使作业变得有情、有趣、有味,学生就会乐意做作业。
二、设计数学作业要多样化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都限定于书面作业,这种模式虽然利于老师的批改,却容易使学生们的思维变得僵硬,不能够灵活思考、解决问题,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综合数学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尊重学生探究的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可以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探究性作业。小学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因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老师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把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更加多样化。比如:可以将书本或者练习册上的题目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联系起来,如在学了统计以后,让学生统计上学期间和校门口7:10-7:40中经过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其他车辆经过的数量统计。根据统计的数量情况,分析造成校门口车辆堵塞的原因,以及寻找如何解决塞车问题的策略。这样的作业设计,教师充分的凭借教材内容,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并由此来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促进了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动力。这样学生们在做作业的时候不会只感受到学习的枯燥,还会有获得知识时的喜悦。
三、设计数学作业要个性化
目前许多教师无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利用同样难度与数量的作业对学生进行学习要求。这就使得同样的作业,一些学生做起来十分容易,一些学生不能有效地完成。于优等生来说,难度较低的作业不会构成一种“问题情境”,就不能激发学生去尝试、去探索。与之相反,后进生面临难度较高的作业题会加重作业疲劳度和心理紧张,使之产生焦(下转第66页)(上接第64页)虑、厌烦的情绪,从而抑制学生水平。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所以我们的作业设计不能搞“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与优等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差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业成绩、思维类型和学习潜力设计A、B、C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每次为学生提供与之能力匹配的三类“套餐”:基础餐、营养餐、提高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由选择“就餐”区域,如果学生在指定区域“用餐”完毕,还可以自由选择跨区“就餐”。比如,在学习“除法”的时候,对于那些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作业对除法的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解,为学生安排10到20道的除法题。而对于那些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作业设计,利用应用题的有效设计来促进学生数学逻辑的形成,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良好数学学习观的建立。让都学到于已有用的数学。
四、设计数学作业要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只掌握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知识源于实践,小学数学作业也不例外,应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将数学作业设计与生活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到知识,从而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元、角、分时,老师们可以要求学生们独立完成一次购物找零的行为,这种特殊作业的设计可以在培养学生们独立行动能力的同时,体验到学习元、角、分的乐趣,进而巩固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又如教学“时间”后,根据教学的内容,我设计以下课外作业: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的次数(拍球、跳绳、跑步)。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走出课堂,来到街头、商店、超市、银行、公司……处处都有学生的身影。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当学生们认识到数学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时,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同时也可以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的学习质量。“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布置数学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让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并能真正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素质。
- 【发布时间】2019/4/9 10:10:40
- 【点击频次】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