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让对话式研修在学校落地生根

 

【作者】 罗荣炯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金坪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今社会,对话时代已悄然向我们走来。从国际关系到人际交往,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无不显现出对话的重要性。对话已逐渐成为人们沟通思想、解决分歧、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对话式研修,我的理解,就是一种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方式。它改变了以往以教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为主导、唱主角的单一模式,重新把教师作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师已有的经验,通过对话,重新生成新的自我的一个过程。
  目前,教师培训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专业成长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同时培训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首先就是培训方式单一,无论是教材培训、网络研修、听专家讲座还是外出培训等,无一例外的都是以培训专家为主导,学员们被动听课的形式进行,缺乏互动和主动参与度;其次,在培训内容上,也是由培训机构说了算,没有真正搞清楚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究竟遇到过哪些自己无法解决而需要专家指点迷津的问题?更有甚者,有些专家的讲稿竟然一用就用好几年,在大小不同的场合讲过几十次,这种培训即使专家们讲的天花乱坠,其结果也总是差强人意的;第三,在教学方法的培训上,盲目跟风,从杜郎口旋风到洋思模式,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学来学去把自己的优势都学没了,使教师变得更加无所适从了。
  原来的培训都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已有的经验和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的各种教育素材和新的问题。这些素材和问题如果通过对话式研修,与教育专家的理论进行汇聚、碰撞、交融、提炼…..必然会产生出回归教育本质的精华成果。这样,对话式研修就应运而生了。
  但如何让对话式研修更好的在学校落地生根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对话式研修的规模不宜过大,最好是以校本培训为抓手,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研修的问题也不宜过多,最好是每次研修就能集中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不着边际,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第二,对话的过程应建立在平等、尊重个性差异、开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对话的过程,就是与自己对话、与同行对话、与专家对话、与资源对话的一个过程,让每个参与者都带着自己的经验和独立思考,在对话研修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他人碰撞智慧。“我怎么没想到?”“原来还可以这样做!”这是深层次的对话;“这样做道理何在?”“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有价值的追问就是在揣摩背后的道理,找到背后的理论支撑。这里的对话就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更是理念的沟通、策略的汇聚、视界融合和认识提升的过程!
  第三,研修过程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三言两语、发发牢骚就草草收场。这就需要研修组织者在事前根据研修的主题提前向每位参研人员布置任务,每位参与者再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思考,写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对话研修后,教研组要把参研者的发言、集体讨论的结果、经验进行整理、提炼并形成理论成果。让教师们带着疑难问题来,带着方法策略走;带着实践素材来,带着诊断反思走,让教师们在对话式研修中能豁然开朗、有所顿悟,从而达到从实践中来,再把理论带回到实践中去的一种效果。
  第四,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的对话式研修,必然会缺乏专家的理论引领,这就需要学校积极营造一种全民阅读的氛围,让每位教师都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学校每学期可以为教师们统一购买2至3本教育专著,让教师阅读后写上读后感,然后再拿到读书会上以对话式研修的方式进行交流,分享自己读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几十个人读同一本书,其价值取向、切入点、认知结构都不尽相同,这里的对话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补充、超越自我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书读懂、读透,为教师的理论提升找到捷径。
  虽然对话式研修还在学习、探索阶段,但我相信有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执着坚持,我们定当会不断拥有审视自我的勇气、对智慧碰撞的渴望和且行且思的习惯,慢慢集聚着不断前行的力量,对话式研修也定当会在学校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发布时间】2019/10/19 11:26:54
  • 【点击频次】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