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加强;
【正文】从十八大以来,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新词就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进农村向现代化迈进,这是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一种有效尝试,也是探索“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战略的重要实践。作为一所农业学校,理应担当起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培养重任,培养出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来,从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在农业学校的工作实践,谈谈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实意义
随着外出务工潮的掀起,农村大量土地荒芜,出现了太多空地。而留下的人当中,非老即小,劳力缺乏,生产力更为低下,导致农村经济与日俱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多少人愿意人事农业生产,甚至不能满足自我生活需要,对于这个弱势产业,其落后性,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了,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生计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问题。从目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看,他们文化素质低,组织性不强,没有技术,安于现状,恐惧风险,拒绝投资,不论是思想觉悟还是文化素质都曳光弹急需加强培养。而随着新农村战略的提出,培育一代新型职业农民,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成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也是促进“三农”政策的有效保障。
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面向对象多,范围广,时间长的培训活动,仅靠一两个培训单位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成效的,必须建立一支从地方到中央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原则,细化培养措施,分产业、分区域建立培训机构,最好依托专门从事农业的学校或学院进行承担。
(二)科学设置培训课程。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需要相应的学科课程。从现实看,有针对性的课程不仅少,还缺乏针对现有农民情况的教材。各个农业学校(学院)中的教材,大多是以中职学生或大学生文化为认知基础的课程,对普通老百姓培训的教材基本没有。因此,在设备培训课程中,我们既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教育培训教材,科学设置农业学生课程,更要设置现有农民转型的过渡教材。针对实践中的培训辅导教材,我们应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以阳光工程为依托开展培训,原则上每年培训不少于20天(时间可以更长),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农民中等职业教育。
(三)建设培训师资队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仅需要完善的教材,更需要有充实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可以从现有高职或中职学院(学校)中,加强学生农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从事农业意愿,鼓励他们从事农业指导和农民培训工作。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他们不仅会现代农业生产、还懂劳务经济,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产业创业开发能力。因此,在建设培训师资队伍体系中,我们应坚持现代农业为主的多学科课程开设,其他课程服务农业的培训体制。
(四)提高现有师资水平。常言说得好,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专业从事农业培训的教师,担当着促进农业转型的重任,我们必须强化师资建设,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这不仅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也是我们作为新时期推进“三农”工作的需要。因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以“强基工程”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逐步建设一支水平高、素质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是建立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制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大选派教师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的力度;积极参加挂职锻炼、社会调研、外出考察学习等社会实践,提升教师素质,促进专业发展。二是探索建立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特点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优秀师资积极参与培训,清退那些不愿从事农业指导和农民培训的教师出局。三是强化师德建设,增强责任心。教师要干好本职工作,就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必须以务实的精神、火焰般的热情,才能主动地精心准备、课上讲授时的用心讲解、与学生相处时的耐心倾听。四是坚持专兼结合,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择优聘用一支优秀的兼职教师,以形成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五)丰富职业培训方式。根据对象不同、产业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重点实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学交替,多形式教育培训职业农民,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校(学院)中培训,主要培训骨干培训教师,实现星星燎原效果。同时,建立导师制度,在系统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对职业农民开展一对一教学指导和跟踪服务。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加强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培植品牌。对于传统农民,主要引导他们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解决好“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问题。
总之,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农业学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落实此项工作。在积极探索路子,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光和热,促进传统农民向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迈进。
参考文献:
[1]吴云胜,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及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7年。
[2]李惠,职业农民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
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实意义
随着外出务工潮的掀起,农村大量土地荒芜,出现了太多空地。而留下的人当中,非老即小,劳力缺乏,生产力更为低下,导致农村经济与日俱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多少人愿意人事农业生产,甚至不能满足自我生活需要,对于这个弱势产业,其落后性,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了,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生计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问题。从目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看,他们文化素质低,组织性不强,没有技术,安于现状,恐惧风险,拒绝投资,不论是思想觉悟还是文化素质都曳光弹急需加强培养。而随着新农村战略的提出,培育一代新型职业农民,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成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也是促进“三农”政策的有效保障。
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面向对象多,范围广,时间长的培训活动,仅靠一两个培训单位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成效的,必须建立一支从地方到中央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原则,细化培养措施,分产业、分区域建立培训机构,最好依托专门从事农业的学校或学院进行承担。
(二)科学设置培训课程。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需要相应的学科课程。从现实看,有针对性的课程不仅少,还缺乏针对现有农民情况的教材。各个农业学校(学院)中的教材,大多是以中职学生或大学生文化为认知基础的课程,对普通老百姓培训的教材基本没有。因此,在设备培训课程中,我们既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教育培训教材,科学设置农业学生课程,更要设置现有农民转型的过渡教材。针对实践中的培训辅导教材,我们应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以阳光工程为依托开展培训,原则上每年培训不少于20天(时间可以更长),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农民中等职业教育。
(三)建设培训师资队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仅需要完善的教材,更需要有充实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可以从现有高职或中职学院(学校)中,加强学生农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从事农业意愿,鼓励他们从事农业指导和农民培训工作。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他们不仅会现代农业生产、还懂劳务经济,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产业创业开发能力。因此,在建设培训师资队伍体系中,我们应坚持现代农业为主的多学科课程开设,其他课程服务农业的培训体制。
(四)提高现有师资水平。常言说得好,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专业从事农业培训的教师,担当着促进农业转型的重任,我们必须强化师资建设,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这不仅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也是我们作为新时期推进“三农”工作的需要。因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以“强基工程”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逐步建设一支水平高、素质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是建立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制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大选派教师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的力度;积极参加挂职锻炼、社会调研、外出考察学习等社会实践,提升教师素质,促进专业发展。二是探索建立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特点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优秀师资积极参与培训,清退那些不愿从事农业指导和农民培训的教师出局。三是强化师德建设,增强责任心。教师要干好本职工作,就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必须以务实的精神、火焰般的热情,才能主动地精心准备、课上讲授时的用心讲解、与学生相处时的耐心倾听。四是坚持专兼结合,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择优聘用一支优秀的兼职教师,以形成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五)丰富职业培训方式。根据对象不同、产业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重点实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学交替,多形式教育培训职业农民,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校(学院)中培训,主要培训骨干培训教师,实现星星燎原效果。同时,建立导师制度,在系统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对职业农民开展一对一教学指导和跟踪服务。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加强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培植品牌。对于传统农民,主要引导他们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解决好“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问题。
总之,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农业学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落实此项工作。在积极探索路子,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光和热,促进传统农民向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迈进。
参考文献:
[1]吴云胜,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及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7年。
[2]李惠,职业农民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
- 【发布时间】2018/10/10 12:17:57
- 【点击频次】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