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苏启艳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个问题,好多幼儿教师都思考过,也尝试找一些克服的方法。我认为要从其本源去思考,才能找出解决的办法。幼儿教育是为“小学的学习”打下基础,那什么是小学的学习基础?怎样去打学习基础?我们从这两点出发去思考,相信可以找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了,就可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一、什么是“小学学习”所需要的基础
  这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我们在备课中,常常是忽略了,或是考虑到了,但很零碎,所以就不系统化,也就无法上升指导我们教学的高度。现在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达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小学的学习基础概念和理念。
  1.首先从“基础”的广义概念说起。“基础”在字典中的概念就是,(1)建筑物的跟脚;(2)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这里是学习当然取第二个概念,但就算是第二个意思也是太广,我们还是要在第二个意思的内涵规定了“学习的基础”。依这个内涵就是为以后学习找到的方法习惯、兴趣爱好,这就是学习的“发展根本或起点”。
  2.其次用我们头脑里的概念作为总的指导,又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形成我们教育教学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想方设法培养幼儿“找到以后的学习方法的习惯和兴趣爱好。”(1)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两相结合,我们就形成了第一个理念,想办法给受教育者,即幼儿学生成为我们的备课中心,而不是老师为中心。(2)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说,幼儿好奇、活泼、天真。我们应采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学理念,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形成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在做中学”。形成这样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幼儿教育教学理念,就可以让我们教育教学正确,特别就不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二、探究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小学化”字面上好像是“幼儿园教了小学的内容”,好多老师认为,那就不教小学的内容就可以了。其实不那么简单,我们要用教育学心理学做指导,用上面形成的“小学的学习基础和理念”作方向,才能找出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区分开来,才能找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经过理论指导系统的思考,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过早给学生灌输知识和锻炼固定思维。表现在很多幼儿老师常给幼儿测试,老师们也常说“只是简单地检测一下小朋友的学习效果,题目也出得很简单,只是10以内的数字的熟悉和确认,或者是填出一群小小鸭,或者是一堆苹果的数量。”语文方面,“只是让他们懂得一些笔顺笔画、简单的名词和汉语拼音”。表面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媒介,空洞的放任小孩子,是不行的,从这点上讲确行得通。但实际用测试的方法,却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说”,也就是说“幼儿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是后天的?”,那问题就出来了,一个“白板的心灵”先进入幼儿心灵的是“测试、分数、排名、这样做才得答案等等”,在小孩幼小的心灵里,满脑子就是这些东西。那怎么能培养出为“小学的学习打基础,为以后学习找到的方法习惯、兴趣爱好。”(引号来源上文)
  2.课堂如小学课堂,教学方式采用“集体上课”,不注重小孩子自身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征,没有时间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幼儿倒觉得是一种负担。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进行大量测试,以便于幼儿掌握知识和锻炼思维。德国教育家康德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都强调教育要挖掘人的自然禀赋,“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那幼儿的“自然禀赋”是什么?头脑“白板”、心理好奇、行为好动、向往多彩世界,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要去发扬幼儿的这些自然禀赋。以达到养成对事物好奇的创新习惯、喜欢动手的“做中学”的习惯,喜欢探索世界的习惯。
  3.幼儿教师讲课是讲一大堆深奥的道理,培养不出“学习基础”倒懂好多无可理解的大道理。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幼儿老师备课时,以为三岁小孩听懂大人的意思。按洛克的“白板说”,进入这块白板画入幼小心灵的是“道理”,以后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倒养成讲大道理的习惯。
  三、探究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我们要对上面分析出来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这样才能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改正我们工作中的失误,让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从而培养幼儿为“以后学习找到的方法习惯、兴趣爱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其对策如下:
  1.少测试,甚至不测试,不排名,多给幼儿亲近自然。我们知道幼儿头脑是“白板”,那就不应该采取强化训练的方式,是毫无效果的。因为幼儿脑子里“没有知识或零碎得不再零碎得知识”,本身就没有知识可以强化。心理好奇、行为好动、向往多彩世界,其心理行为也是没有定型的,也不应该成强化。如果强化倒反让幼儿学习压力大,久了倒是对学习产生了反感的心理,或者养成固定思维习惯,不利培养小孩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挖掘创新力。为了克服这些弊病,把自然带入课堂或者把课堂直接放到自然中,就可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从而培养幼儿知识与自然的联系,探索大自然的习惯。比如把一只鸡拿到课堂,马上满足小孩子们的好奇心。小孩们见到一只又大又温顺的公鸡到教室,幼儿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有时还会拍着翅膀,叫“O、O、O、O、O、……”几声。幼儿们拍手跳跃,我们可以对幼儿教鸡的名字。这样幼儿就不被识字所重压。培养幼儿爱动物,培养“自然即知识”的理念,往后就觉得自然万物都有趣都可以去探讨获得知识,从而养成探索创新的习惯。
  2.“游戏”代替“集体上课”。可以把幼儿从识字、算数、背诵的重压解放出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互助合作方法,懂得礼貌、守规则、融入集体。
  幼儿头脑无知识,记忆时间短。所以 “集体上课”幼儿又不懂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前因后果,也就是逻辑思维,又还有记不得,刚讲不到5分钟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但幼儿心理好奇、行为好动、向往多彩世界。为了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些自然禀赋,把游戏代替“集体课堂”。
  3.用平时的生活“教化”代替正规课堂,让幼儿在“做中学”,生活知识代替理论知识。这样就可以克服老师的大道理说教。从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求助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比如,平时生活,我们可以设有幼儿的“吃饭项”,包括拿碗筷、吃象、节约情况; “交往项”包括合群、动手、关心别人。当然随着年龄不同,还可以有其他,比如到学前班可以多了“爱好项”。对这些项做好记录。观察小孩的各种变化,哪项做得好,哪项还有待于纠正,这样做“课堂”可以落实到个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长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探究能力。
  总之,我们懂得幼儿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用教育学、心理学为科学依据,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出正确的对策。才能让自己的幼儿教育教学不被“小学化”,从而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知识与能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裴斯泰洛齐《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人民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8/9/2 13:43:07
  • 【点击频次】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