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将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堂
【关键词】 传承;民族文化;幼儿园课堂;
【正文】民族民俗文化是祖祖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加上好多民间文化、民间艺人慢慢老去,无人继承老一辈留下的民俗文化知识,为能让民族文化永远留存下来,我觉得必须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师生共同研究民族文化,共同弘扬民族精神。如何将本土民族文化更好融入幼儿园课堂,我觉得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每逢节日期间,我县苗、彝、仡佬、壮、汉、共五个民族,根据自己的风俗习惯,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欢度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苗族同胞的大型节日“跳坡节”,活动当天,所有苗族同胞穿上春节才能穿上的新衣服,到达指定的坡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服装表演、苗歌比赛、走油锅、上刀山,最有特色的是爬“杆坡”比赛,由年轻帅气、身手敏捷的小伙子徒手爬上3丈高的“坡杆”,喝几口挂在杆顶上的米酒,再倒流滑下,顺利完成任务的选手可以在坡场挑自己意中人向对方表达爱意;“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活动当天,由彝族长老带领全村彝族同胞举行庄重的祭火和祭送布谷鸟仪式,还开展了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主要有打磨秋、抹黑脸,最有特色的活动是当夜幕降临时,彝族同胞们穿着艳丽的服装举着火把从不同的山头聚集在指定的位置,围着火堆载歌载舞,整夜不休,欢庆传统盛大节日;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拜树节”也丰富多彩,活动当天,人们盛装打扮,杀牛祭树,酒肉会餐,祈求安康、人丁兴旺、年年丰收;壮族的“三月三”是隆林壮族群众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佳节,每年的“三月三”,附近县市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都穿上节日的漂亮服装,聚集在休闲广场,由县壮协会主办,搭歌台,举办歌会,有单人对唱、双人对唱、千人同台献唱,唱个三天三夜,欢庆传统民族节日。我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在课堂中注入各民族重要节日的主题教育,加深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传承民间游戏,激活幼儿民间课堂教育教学
1.民间游戏融入了幼儿园一日活动。
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就是游戏,民间游戏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它不需要多大多贵的材料,在农村随时随地开展。例如大家熟悉的毽子,首先采集芭蕉叶,做成毽子底盘后外裹一层塑料膜,再插几根鸡毛,就做成毽子了,大人小孩都可以玩。再如“斗鸡”游戏,是课间活动时间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双方单脚站立,用膝盖攻击对方,对方双脚落地为失败,乐趣无穷。在体育游戏中开展彝族“打磨秋”、苗族“爬坡杆”、仡佬族“跳摆脚”、壮族的“打陀螺”、“滚风车”等民俗活动;在手工游戏中开展彝族的剪纸、苗族的印染、壮族的刺绣等手工活动;在语言游戏中,开展倾听和朗诵各少数民族古老的民间童谣等,让幼儿自己理解与认识本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充分感受其魅力。
2.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幼儿年纪小,过多的文字说明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而一些新鲜的图片、画面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天天锻炼的场所——操场,我们设计各种图形、比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组成民间游戏"跳房子",孩子们非常喜欢,户外自由时间,孩子们三三两两自发的进行跳房子游戏,孩子们跳得快乐,玩得轻松。教学楼楼道间围绕"民间艺术"既进行了外墙装饰:有跳坡节、火把节、壮族唱山歌等民族节日的图片,又围绕打磨秋、跳山羊等传统民族活动进行了图片宣传,孩子们天天在这样的坏境生活学习,久而久之,这些画面这些游戏深深映入他们脑海中,过而不忘,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
3.民间游戏灵活运用,充分融入幼儿园的节日活动中。
我国节日种类较多,作为教育者需充分利用节日开展民间活动,让民间游戏有机的融入其中。如: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三月三”,我们以庆“壮娃五彩三月三”为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民俗风情体验活动日,师生现场制作了有壮族特色的五色糯米饭,糍粑、艾叶火炒粑、染红蛋等等;还进行了民间体育竞技比赛活动,主要有竹竿舞、抛绣球、打陀螺、拍毽子、坐风车等游戏活动;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节日活动,帮助孩子们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加深了孩子们对民族传统游戏认识。为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怀,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以“走出幼儿园,感受家乡”为主题,参观我县博物馆,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3.创设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区域环境。
班级区角是班级教学的灵魂,是孩子们学习的天地,班级区角分类一般有:娃娃区、美工区、语言区、科学区、益智区、构建区等等,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者们应该相应的把区域环境布置得具有浓浓郁的民族特色。
生活区:在这区域我们投放了各民族的特色小吃,做成了“民族娃娃超市”、“民族快乐美食城”、“民族快乐小吃吧”等形式。如,壮族的五色糯饭、黑粽子;苗族的辣椒骨、羊瘪汤;汉族的枕头粑。通过这个角色游戏区域,孩子们在制作、买卖,游戏活动的过程,亲身体验了与人交往的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表演区:表演区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因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穿上漂亮的服装、可以化妆、可以上台表演等等;我们充分利用孩子们爱臭美的天性,在表演区中摆放梳妆台、各种民族服饰、民间曲子、锣、鼓、笛子、月琴等道具,引导他们大胆进行表演。久而久之,民族文化精神悄然潜入孩子们内心深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语言区:我们在语言区里摆放许多汉字卡片,让幼儿简单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民间故事传说、民间童谣等书籍,促使加深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孩子们通过看、说、讲表达能力,知道了很多民间故事、童谣。
美工区
在手工区我们投入胶泥、彩色纸、纸盘、小珠子、蛋壳、刺绣、蓝靛等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简单的手工艺操作。孩子们通过画、剪、贴等制作方法,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喜爱。
总之,为使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永远传承下去,就要从幼儿园抓起,大力将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断增加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丰富幼儿文化知识,为传承民族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注重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每逢节日期间,我县苗、彝、仡佬、壮、汉、共五个民族,根据自己的风俗习惯,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欢度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苗族同胞的大型节日“跳坡节”,活动当天,所有苗族同胞穿上春节才能穿上的新衣服,到达指定的坡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服装表演、苗歌比赛、走油锅、上刀山,最有特色的是爬“杆坡”比赛,由年轻帅气、身手敏捷的小伙子徒手爬上3丈高的“坡杆”,喝几口挂在杆顶上的米酒,再倒流滑下,顺利完成任务的选手可以在坡场挑自己意中人向对方表达爱意;“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活动当天,由彝族长老带领全村彝族同胞举行庄重的祭火和祭送布谷鸟仪式,还开展了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主要有打磨秋、抹黑脸,最有特色的活动是当夜幕降临时,彝族同胞们穿着艳丽的服装举着火把从不同的山头聚集在指定的位置,围着火堆载歌载舞,整夜不休,欢庆传统盛大节日;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拜树节”也丰富多彩,活动当天,人们盛装打扮,杀牛祭树,酒肉会餐,祈求安康、人丁兴旺、年年丰收;壮族的“三月三”是隆林壮族群众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佳节,每年的“三月三”,附近县市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都穿上节日的漂亮服装,聚集在休闲广场,由县壮协会主办,搭歌台,举办歌会,有单人对唱、双人对唱、千人同台献唱,唱个三天三夜,欢庆传统民族节日。我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在课堂中注入各民族重要节日的主题教育,加深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传承民间游戏,激活幼儿民间课堂教育教学
1.民间游戏融入了幼儿园一日活动。
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就是游戏,民间游戏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它不需要多大多贵的材料,在农村随时随地开展。例如大家熟悉的毽子,首先采集芭蕉叶,做成毽子底盘后外裹一层塑料膜,再插几根鸡毛,就做成毽子了,大人小孩都可以玩。再如“斗鸡”游戏,是课间活动时间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双方单脚站立,用膝盖攻击对方,对方双脚落地为失败,乐趣无穷。在体育游戏中开展彝族“打磨秋”、苗族“爬坡杆”、仡佬族“跳摆脚”、壮族的“打陀螺”、“滚风车”等民俗活动;在手工游戏中开展彝族的剪纸、苗族的印染、壮族的刺绣等手工活动;在语言游戏中,开展倾听和朗诵各少数民族古老的民间童谣等,让幼儿自己理解与认识本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充分感受其魅力。
2.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幼儿年纪小,过多的文字说明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而一些新鲜的图片、画面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天天锻炼的场所——操场,我们设计各种图形、比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组成民间游戏"跳房子",孩子们非常喜欢,户外自由时间,孩子们三三两两自发的进行跳房子游戏,孩子们跳得快乐,玩得轻松。教学楼楼道间围绕"民间艺术"既进行了外墙装饰:有跳坡节、火把节、壮族唱山歌等民族节日的图片,又围绕打磨秋、跳山羊等传统民族活动进行了图片宣传,孩子们天天在这样的坏境生活学习,久而久之,这些画面这些游戏深深映入他们脑海中,过而不忘,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
3.民间游戏灵活运用,充分融入幼儿园的节日活动中。
我国节日种类较多,作为教育者需充分利用节日开展民间活动,让民间游戏有机的融入其中。如: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三月三”,我们以庆“壮娃五彩三月三”为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民俗风情体验活动日,师生现场制作了有壮族特色的五色糯米饭,糍粑、艾叶火炒粑、染红蛋等等;还进行了民间体育竞技比赛活动,主要有竹竿舞、抛绣球、打陀螺、拍毽子、坐风车等游戏活动;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节日活动,帮助孩子们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加深了孩子们对民族传统游戏认识。为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怀,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以“走出幼儿园,感受家乡”为主题,参观我县博物馆,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3.创设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区域环境。
班级区角是班级教学的灵魂,是孩子们学习的天地,班级区角分类一般有:娃娃区、美工区、语言区、科学区、益智区、构建区等等,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者们应该相应的把区域环境布置得具有浓浓郁的民族特色。
生活区:在这区域我们投放了各民族的特色小吃,做成了“民族娃娃超市”、“民族快乐美食城”、“民族快乐小吃吧”等形式。如,壮族的五色糯饭、黑粽子;苗族的辣椒骨、羊瘪汤;汉族的枕头粑。通过这个角色游戏区域,孩子们在制作、买卖,游戏活动的过程,亲身体验了与人交往的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表演区:表演区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因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穿上漂亮的服装、可以化妆、可以上台表演等等;我们充分利用孩子们爱臭美的天性,在表演区中摆放梳妆台、各种民族服饰、民间曲子、锣、鼓、笛子、月琴等道具,引导他们大胆进行表演。久而久之,民族文化精神悄然潜入孩子们内心深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语言区:我们在语言区里摆放许多汉字卡片,让幼儿简单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民间故事传说、民间童谣等书籍,促使加深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孩子们通过看、说、讲表达能力,知道了很多民间故事、童谣。
美工区
在手工区我们投入胶泥、彩色纸、纸盘、小珠子、蛋壳、刺绣、蓝靛等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简单的手工艺操作。孩子们通过画、剪、贴等制作方法,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喜爱。
总之,为使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永远传承下去,就要从幼儿园抓起,大力将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断增加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丰富幼儿文化知识,为传承民族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18/9/2 13:40:59
- 【点击频次】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