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 李 霞

【机构】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宏德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作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以“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为己任,构建学生良好的审美品质,呼唤学生作文的灵魂,使其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充满活力、体现个性的作文。学生写的作文就是其审美感受、思想情操的直接表现,而每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却有所不同。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
  一、在教学中感悟美
  (一)创设情境,营造审美氛围
  作文课堂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意境,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以激发生的审美情感。美需要情感的培养,作文教学需要情感的熏陶,只有在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学生的美育培养是其自由的感悟,不能强迫其去认识,也不能以说理的形式代替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先进的媒介,设计施教程序,进入审美的欣赏与创造,创设情境,诱发审美态度,使学生主动去感受、创造。语文课文内容蕴涵了众多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其他形式的艺术不同,它的美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因此,仅以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往往难以让学生感知美、领悟美。有经验的教师懂得利用这些特点,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欣赏与审美。我们可借用不同的电教媒体,让学生进入情景当中,把五彩缤纷的生活融入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在短时间里能够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地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有深刻的领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电视、音响、多媒体图片等立体的、直观的手段运用在课堂上,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了解美的生活、美的自然和美的艺术,训练学生感知生活与艺术中的线条美、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启发审美意识。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美的画面,播放动听的乐曲,生动形象的表演等等,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笔者在习作课中介绍《我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时,使用多媒体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动物,顽皮机灵的猴子、可爱乖巧的兔子、凶猛威武的老虎??除此之外,鼓励学生说一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然后播放动物的叫声,将图片和声音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动物的可爱,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品析教材,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本,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内在美,创设美的情境,通过启发、想象,激活学生审美体验,让学生在美的课堂中,感受那些美的景色、美的灵、美的文采,使美的情感扎根于学生的心灵,然后把课堂学到的审美情趣与身边的真人真事和自然美景融合在一起,通过写作实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自己的作文情境之中。语文教材中好诗美文比比皆是,且皆有美妙的佳境,这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推敲传神的词语,欣赏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认真琢磨,体会文章表达的美,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然后再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吸取和积累。这样,学生在不断的读书过程中,不仅语言会越来越丰富,而且能生成自己的感悟,写作时也渐渐能书写真情实感,使作文各具特色。如:叶圣陶的《瀑布》,把瀑布渲染得壮丽、奇异,体现了诗的意境美,情感的热烈奔放,学生从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中获得美的熏陶,领悟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感情。散文《在金色的海滩上》一文开始就描绘了一幅太阳刚刚冒出海平面的海上美景插图,近处的沙滩、海水,远处的礁石、泡沫,天上的海鸟、朝霞??教师可抓住这幅图来营造一个美的情境,为下文赞扬小姑娘守信负责、乐于助人的纯朴的美好心灵作铺垫。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值得学生细细体味、用心探索。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那些诚挚深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发自肺腑、诉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来感知形象,从形象中感知美,进一步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美的意识。
  二、在生活中欣赏美
  生活中处处有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都具有各自内在的神韵。学生应该走进生活生态,以自我心灵关注生活,摄取生活中的美,将自己对生活中的美的感悟寄予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沃土,而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则是写作的种子,离开了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和理解体会,我们该怎样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材料呢?
  (一)学会观察,开阔视野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作文又是现实生活的反应,可以说,反映在学生作文中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可是打开学生的作文,常见一些铺天盖地的名人哲理,似懂非懂、似信非信的思想观点,真不真假不假的人物形象与偿载掌象??肤浅、单薄。他们不曾仔细地了解过,也不会认真地去体会,这便失去习作应有的真情实感。现在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乏味苍白,泛泛而谈,不切生活实际,刻意模仿。推究原因,学生生活单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切断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失去了生活对习作的现实观照,从而形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许多学生习作的时候,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审美经验竣乏的缘故。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社会信息急剧膨胀的今天,学生的生活不能不说是五彩缤纷,所接触的事物也不能不说是纷杂繁多。造成审美经验匮乏的原因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学生缺乏感知美的能力,看不到美的存在,客观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眼中的“美”。就像法国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学生没有观察外界事物的自觉意识和能力,脑海中没有形成印象和感受,如何谈论审美感受呢?因此,面对“无米可炊”的忧愁苦恼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其感知外面世界的精彩和美妙,感悟社会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习作,就必须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并学会用美的眼光去感受品味自己生活中的美。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不断变化的世界里,风永远在吹,草永远在长,周围的一切就像一幕幕无休止的戏剧,吸引着我们,激动着我们。当我们带着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时,我们会发现天上的云彩变幻不定,坚硬的土地在初春开始变得松软。这类发现伴随着欢乐,并且带来种种新鲜的印象和感受。
  (二) 学会思考,捕捉真善美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广阔领域里美是无处不在的。可是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较浅,。一开始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现象总带有很大的盲目和随意,对那些美好的事物还缺乏?双发现的眼睛,对那些生活中平凡的写作材料一般不易发现,因而不能及时捕捉到那些蕴涵于生活表象之中的写作信息,这都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科学引导,以培养其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使向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事物成为学生注意的审美对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对学生来说,观察打开了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窗户,启开了认识的源头;对写作来说,观察也成了它的起点。所以,教师应该结合作文教学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让他们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做生活的“有情人”,亲自去看绿树红花,听虫呜叫,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让他们去闻闻茉莉花的香,摘自家果树上的鲜果;让他们去田野里观察豆角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感受这些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并形成审美积累,把握审美特征,以便于习作时自由地倾吐自己的感受。
  同时,鼓励学生走进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引导他们学会对客观事物及日常现象进行分辨、评定,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准确地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发现美的能力,为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而进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源泉。强调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美的感受,是习作最根本的源泉。从美的角度去感受社会生活,使学生从平凡事件中去深刻挖掘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从别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三、在写作中创造美
  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作文所表达的是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文章的内容健康与否,文章品味的高低,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文章作者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自然而然的流露。
  (一)说真话,吐真情,在真情实感中表达美作文教学应该关注生活,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当主人的权利,鼓励他们创造条件在习作中流露真情,体验成功的快乐。让他们获得心灵的满足,发挥想象,使习作显露出真情实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情与文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的功能。强调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就是为了体现真实的美,所以要求学生的作文写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他们自由地表达心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及审美发展水平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敢于自由表达,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呢? 首先要收放自如,不吐不快,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氛围中去说。很多老师容易忽略学生个人的看法,觉得自己的分析才是比较准确的,认为学生的阅历浅,不可能把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但事实上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内心的呐喊。学生的观点是自己基于对社会和人生的想法,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诚实地描述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多时候学生的看法往往由于角度新颖而更具有价值,教师应该要学会倾听。其- ,学生的作文应该写熟悉的人和事,熟悉的景和物。学生所写的事例要真实,应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不应凭空捏造,抄套范文。最后,自我表达准确,要用恰当的词句,准确描述真实或想象的事物,正确表达真实的感受,做到人真、事真、景真、情真。
  (二)由说到写,自由地抒发心中的美作文是心灵的天地,所以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着点。我们要鼓励学生关、沣自己的内心世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巧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未必言“人所不能言”,但至少要“言唯己所欲言”。语句是可以模仿的,但个人生活的体验是无法用文字来克隆的,对于学生感悟中显露的个性,我们要细心地呵护。发现美是一种愉悦,表达美也是一件快事。当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心中有所感,话在喉咙,不吐不快时,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情感真挚。教师应当弓l导学生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达的形式,“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自己所感受到或所创造出的美,轻轻地倾吐自己对美的冲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作文,广泛吸取别人的长处,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激起习作的欲望。写作之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大家讨论后,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写。写完之后,指导学生欣赏自己的习作,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自己习作中的优美词句或佳段等,看一看学生都是从哪些不同的方面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这样不但沟通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佳作展示、互改作文等方式来让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对方乃至多位同学的成功,自己也从别人的赞赏中得到激励。这些方法只要长期坚持使用,一定能激起学生习作的上进心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审美能力。作文就是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表达美的外化,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同时,写作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并将生活中的表象与特定的意境相结合,进行表象的重组和再创造,产生新的审美意象;学生也应当将自己的情感全身心投入,与新的审美意象产生情感共鸣,并正确导向,进行审美理解,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条理清晰的文章来。综上所述,只有在作文教学的指导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在“美”的召唤下,更敏锐地发现美,捕捉美,不断丰富审美经验;才能让学生在审美情感的推动下,拓展视野,创造审美意象;才能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解放心灵,自由地抒发美,写出篇篇富有童真童趣的真实感人的好文章。
  • 【发布时间】2018/9/2 13:37:05
  • 【点击频次】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