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网络资源在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杨 洪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禾丰镇潮水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优质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不仅提供了硬件支撑,也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是历史教学取得高效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初中历史;网络资源;应用;
【正文】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资源的大量出现,对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均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巨大优势在学校教育领域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初中历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重要特征。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能很好地起到优化作用,让历史教学效果更为明显。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网络资源在优化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网络资源,优化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改的今天,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首始,很多教师都是把这一追求放在首位的。应用网络资源也不利外。特别是我们历史教学,激趣,增强过程趣味性更是我们的教学追求。因为历史都是在过去,与学生生活时代有一定距离,而应用网络资源中的历史课件,就可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对于一些重要历史知识或难以归纳、比较的知识点,利用课件提供给学生,有助于加深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对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结合在-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如果利用网络将中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某些片段,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激发学生无穷学习兴趣。
  二、应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就是一种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网络资源更有利于创设这种环境,提供这种氛围。
  例如,“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这一段历史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其内容也是相当丰富。通过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途径来了解哥伦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他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模拟探险和发现,在完成模拟探险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又可以了解十四、十五世纪时发生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各种人物与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了解世界上著名探险家的同时,自己也几乎成为一名探险者;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就发现了进行学习的新方法,从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
  三、应用网络资源,优化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网络资源是丰富的,不仅有课内的相关资源,也有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组织学生网上参观、在线阅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搜集,然后通过整理、分析、判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不是存取大量的信息,而是为了理解信息并对其熟练地进行组织和处理。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文化的传承,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课件设计中,我们不应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其方法就是运用网络资源拓展,使其由课外延伸至课外,在生活中将历史知识进行应用,指导日常生活,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应用网络资源,优化德育教育途径
  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有育人,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因此,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便是我们常说的德育渗透。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在这阶段,我们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课标要求的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在讲中国近现代史时,增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重点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同志的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并在看完影片片段后设问“我们应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什么?”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了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总之,网络资源的应用,在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作用巨大,是我们推进新课改的重要抓手。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我们精心选择,从海量的资源中找到适合我们教学内容、学情的资源,包括资源的形式、内容和数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隋玉珊,网络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化利用[J].考试,2011年。
  [2]马维兵,建立历史网络资源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年。
  [3]成永生,网络资源优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电教,2017年。
  • 【发布时间】2018/9/2 13:35:28
  • 【点击频次】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