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
【正文】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在学习中有学习的动机,才可能产生问题意识。倘若学生对阅读根本就没有什么兴趣,那么他一定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就不会对所学习的内容更多地进行思考和质疑。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内在渴求,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提出来后,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思考、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三、精心组织,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几个“为什么?”而应从主动性、针对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方面着手培养,让学生不但能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1、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
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我通过“折一折”的方法,让他们把长方形横、竖分别对折,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学生感到很好奇,他们提出疑问:“为什么会相等呢?”接着我就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让学生用尺子量长方形的对边,正方形的四条边,结果也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同时学生还用三角板量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巧设“矛盾冲突”培养质疑的针对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概念、性质及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如:教学“过河”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数学信息,列出算式:29+25=54(人)54÷9=6(只);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29+25÷9这时淘气提出了疑问:“这样列式对吗?”同学们也开始议论:“为什么不能呢?”这时我让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他们发现了这个算式不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他们期待着新知识的学习,那就是请小括号“()”来帮忙。这样,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混合运算中小括号是作用。
3、利用“追根问底”,培养置疑的深刻性。
小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追根问底”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知识是有内在规律的,很多知识和问题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经过几个阶段和层次,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提问的深刻性。如:教学“买洗衣机”时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提出问题:“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元?”、“他们共收入多少元?”……当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后,我又组织学生讨论:“节余的钱可以怎样安排?”有的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最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出了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2)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3)438=438=876(元)876比960大约少不到100元,所以攒3个月足够了。……通过这个教学活动时我感到学生的思维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4、鼓励“标新立异”,培养置疑的创造性。
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而学生的大脑是独立的客体。再高明的教师,即使把课讲的再透彻清晰,如果没有学生大脑的接收、加工、组合,也是枉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假定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疑问。这种提问的创造性是思维的创造性的反映,是学习活动中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起点一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但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让我们从每一个四十五分钟做起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在学习中有学习的动机,才可能产生问题意识。倘若学生对阅读根本就没有什么兴趣,那么他一定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就不会对所学习的内容更多地进行思考和质疑。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内在渴求,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提出来后,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思考、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三、精心组织,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几个“为什么?”而应从主动性、针对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方面着手培养,让学生不但能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1、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
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我通过“折一折”的方法,让他们把长方形横、竖分别对折,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学生感到很好奇,他们提出疑问:“为什么会相等呢?”接着我就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让学生用尺子量长方形的对边,正方形的四条边,结果也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同时学生还用三角板量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巧设“矛盾冲突”培养质疑的针对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概念、性质及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如:教学“过河”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数学信息,列出算式:29+25=54(人)54÷9=6(只);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29+25÷9这时淘气提出了疑问:“这样列式对吗?”同学们也开始议论:“为什么不能呢?”这时我让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他们发现了这个算式不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他们期待着新知识的学习,那就是请小括号“()”来帮忙。这样,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混合运算中小括号是作用。
3、利用“追根问底”,培养置疑的深刻性。
小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追根问底”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知识是有内在规律的,很多知识和问题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经过几个阶段和层次,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提问的深刻性。如:教学“买洗衣机”时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提出问题:“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元?”、“他们共收入多少元?”……当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后,我又组织学生讨论:“节余的钱可以怎样安排?”有的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最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出了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2)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3)438=438=876(元)876比960大约少不到100元,所以攒3个月足够了。……通过这个教学活动时我感到学生的思维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4、鼓励“标新立异”,培养置疑的创造性。
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而学生的大脑是独立的客体。再高明的教师,即使把课讲的再透彻清晰,如果没有学生大脑的接收、加工、组合,也是枉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假定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疑问。这种提问的创造性是思维的创造性的反映,是学习活动中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起点一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但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让我们从每一个四十五分钟做起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18/9/2 13:33:54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