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吴启波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金江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尤其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内容中每一位物理学家的奋斗经历,更能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执著追求的良好个性品质和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科学世界观的渗透
  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就体现在敬重学业的过程中。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破除迷信,将科学观融入物理教学中。例如在研究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知识后,学生们知道魔术表演中放入箱子中的物体并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魔术师利用两个成45度角的平面镜,利用光的反射的原理,造成了物体消失的假象。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学生们也明白了躺在钉子板上的人不是真的有特异功能,只是加问一句,如果钉板上只有一枚锋利的钉子呢?揭穿了骗子们“滚钉板、穿钉鞋”的秘密。
  二、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可结合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物理学成就,产生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的心理。针对这种思想实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例如,在学习“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这说明早在公元l-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利略大约早了1400多年。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杠杆的应用;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抒发爱国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 
  我国古代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和科学家的爱国行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三、在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物理概念、定律、原理中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很多的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教师不仅要把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教给学生,而且要把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领悟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阿基米德原理、万有引力定律、功能原理等,这些原理、定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告诉学生:月球绕着地球转,月球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地球也受到月球的吸引力,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中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再比如,在学习生活用电时,告诉学生电能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在学习核能时,告诉学生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缓和了能源危机,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影响,从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好的方面又有不好的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的方面来为人类服务,同时又要尽量减少不好的方面给人类带来危害。在物理复习课中,教师要注意挖掘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几条基本原理、定律把它们组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指导学生复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四、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技能,而且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邓稼先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我国“两弹”试验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因手术时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被杨振宁称为“永恒的骄傲”。亚里士多德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伽俐略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欧姆花费十年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五、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新课改下物理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女同学尤其如此,弄清概念难,做题目更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决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物理教学中自信心的培养是各种教育方式中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以激励为原则,树立学生自信心,要帮助学生做到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要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鼓励与激励,让心与心沟通。总之,要树立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与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自始至终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位学生,从而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这样,自然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地胜利进取。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从各个方面挖掘徳育因素,既能发挥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地努力,德育教学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 【发布时间】2018/9/2 13:22:45
  • 【点击频次】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