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作者】 唐泽萍

【机构】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已存在多个误区,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创新策略,着力解决影响提效的多种问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有效性,一直是困惑着我们信息技术教学老师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高考"背景下的"应试教育",把不参与高考的信息技术教学硬排挤到了尴尬的位置,出现了很多问题,成为掣肘教学效果提高的真正原因。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存误区
        为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再进入教学误区,我们认为,我们首先应找到根源,加强针对性的解决。下面,是我对此的分析,认为高中信息技术出如此现象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重视不够。多年来,虽然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都一致认为掌握计算机、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工具,但是,由于高考招生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不计入高考总分,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时代,使得考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校虽建立微机室、校园网,但仅仅作为标榜现代化的摆设,学生进入微机室上课也当作想是放松自己、玩玩游戏的好去处。
        (二)硬设施严重短缺,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据调查,很多学校都存在设备严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现象。教学设备的落后,设施的陈旧,一所学校只有几十台电脑也是很普遍的,有的学生上机难,甚至一学期才有次上机操作的机会。因此教育部规定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不得少于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要改现状,还需要我们学校领导的重视,政府的重视,加大投资的力度,宁可少盖一栋楼,少修一条路也要保证教学设备的投入。作为教师也不能光等着,要发动大家,稳定同学们的情绪,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把学习搞上去。
        (三)教学课时数不足,教学内容取舍有难度。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136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70%)。一般从高一年级开始,每周2学时,开设2学年,总计136学时。"但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不参加高考,只参加会考。很多学校一般在高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在会考后,学校一般就不再安排信息技术课程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除去期中、期末考试、以及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外,实际信息技术课程大约在40学时左右。这与教育部的规定相差甚远。由于教学课时设置严重不足,我们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只能依据会考考纲内容进行取舍。即便如此,如果根据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完成。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只凭自己的经验与考试内容两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四)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高考课程,在学校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在上个世纪末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虽然有教材,但是学校根本对学生学习结果不进行考核,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进行讲解,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决定。因为学校在期中和期末的考试中根本不对信息技术课进行考评,因此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也不认真,只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打字课、游戏课和上网课。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课堂就像一盘散沙,课堂秩序难以管理。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提效策略
        根据以上的原因,我觉得如何走出困境,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我们应让学生喜欢学、教师喜欢教的办法还是有的。以下是我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一些提效策略。
        (一)加大教学硬件、教学设施投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一是努力争取社会、学校领导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学校教务处做好课表的排课安排,尽可能做到错班排课,避免学校有几间机房就有几个班同时上课的现象;三是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用机。如果因为条件有限,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建议可采用分组上机的分法,所有小组轮流上机,轮到的小组成员保证一人一机,其他小组成员合用机器。
        (二)课时开设不足、时间分配不合度的解决策略。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运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剔除教材中不适合现实的事例,强化各项实践活动,力求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同时各高中学校应该在高一、二年级开足,开够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热情。
        (三)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考核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日益重要,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知识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的,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上级部门在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时应尽快推广上机考核实际操作的模式。
        总之,我们面临着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学校领导给予重视,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计算机教学的传统模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恰到好处的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
  • 【发布时间】2017/11/30 18:54:42
  • 【点击频次】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