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其作用是巨大的。不仅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运用
运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数学教学,就是运用图、文、声、像、影、影并茂的功能优势,能把教学时说不清清道不明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以及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成教学优势,提升教学有效性。这样,不仅降低了知识学习难度,加快了教学节奏,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起到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积极意义。不仅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信息技术手段在其中的运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有效创设激趣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是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之转变的真正动因。多年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为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能很好地达成这一效果。通过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把动画、图象、声音和视频制作成交互课件,就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营造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趣味情境来,从而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目的。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功能---多媒体,具有声、光、形综合,表现力强,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就可利用多媒体来引入新课,通过生动形象的小鸡、小猫、小狗去参加数学比赛的情境,比较1.2、1.200、1.200000三个数的大小。小鸡第一个回答:“第三个数是最大”,小狗说:“不对,应是第一个数是最大”。小猫想了想说:“你们都说错了,这三个数一样大。”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做小老师,究竟谁说的对呢?”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这样的教学,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能按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就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开课导入目的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快速化解难点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无疑有拒小学生于门外之嫌。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做到化抽象为直观,降低学习难度是便成了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理解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会变通,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联系,形成较成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成了阻碍他们进步的绊脚石。但在信息技术帮助下,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年龄的限制,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几何部分的学习对小学生学习来说是个难点,特别是公式的推导。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就只能在教学前制作大量的几何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这样教学无疑是很费时费力的,而且,还由于图片演示的不连贯性,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公式是如何推导的。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出现了立体图形,一个物体从不同位置看有什么不同,很多学生难以掌握。如果利用实物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是不同位置的同学看到的面不一样,教师在讲解时费时费力,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的话,我们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让这些物体不断旋转,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并猜猜是从那个位置变换的,形象生动,而且教师容易讲解学生容易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
有效性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个“发展”不光是指知识能力的获得,也包括思想品德,良好个性的养成。传统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工具往往只有课本、作业本、笔和尺子等。这给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合作讨论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局限性,教具和学具的缺乏让学生的创造性也难以得到发挥。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克服这种不足,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认识工具,以此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们可先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分析,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理解之后,再启发学生: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那我们该怎样去画轴对称图形呢?接着就让学生在最感兴趣的计算机“画图”程序中进行自由地创作,并根据图形的形状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使名字也很有创意:如“花公主”、“美人鱼”、“非常纸花”等。通过这样引导,让学生在绘图过程中,个个都很专注,用功。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得到了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其意义是非常大的,不仅能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是这门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凤英,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网友世界,2014年。
[2]纪红梅,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15年。
[3]高晓林,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运用
运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数学教学,就是运用图、文、声、像、影、影并茂的功能优势,能把教学时说不清清道不明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以及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成教学优势,提升教学有效性。这样,不仅降低了知识学习难度,加快了教学节奏,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起到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积极意义。不仅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信息技术手段在其中的运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有效创设激趣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是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之转变的真正动因。多年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为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能很好地达成这一效果。通过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把动画、图象、声音和视频制作成交互课件,就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营造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趣味情境来,从而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目的。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功能---多媒体,具有声、光、形综合,表现力强,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就可利用多媒体来引入新课,通过生动形象的小鸡、小猫、小狗去参加数学比赛的情境,比较1.2、1.200、1.200000三个数的大小。小鸡第一个回答:“第三个数是最大”,小狗说:“不对,应是第一个数是最大”。小猫想了想说:“你们都说错了,这三个数一样大。”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做小老师,究竟谁说的对呢?”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这样的教学,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能按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就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开课导入目的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快速化解难点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无疑有拒小学生于门外之嫌。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做到化抽象为直观,降低学习难度是便成了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理解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会变通,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联系,形成较成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成了阻碍他们进步的绊脚石。但在信息技术帮助下,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年龄的限制,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几何部分的学习对小学生学习来说是个难点,特别是公式的推导。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就只能在教学前制作大量的几何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这样教学无疑是很费时费力的,而且,还由于图片演示的不连贯性,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公式是如何推导的。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出现了立体图形,一个物体从不同位置看有什么不同,很多学生难以掌握。如果利用实物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是不同位置的同学看到的面不一样,教师在讲解时费时费力,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的话,我们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让这些物体不断旋转,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并猜猜是从那个位置变换的,形象生动,而且教师容易讲解学生容易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
有效性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个“发展”不光是指知识能力的获得,也包括思想品德,良好个性的养成。传统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工具往往只有课本、作业本、笔和尺子等。这给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合作讨论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局限性,教具和学具的缺乏让学生的创造性也难以得到发挥。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克服这种不足,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认识工具,以此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们可先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分析,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理解之后,再启发学生: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那我们该怎样去画轴对称图形呢?接着就让学生在最感兴趣的计算机“画图”程序中进行自由地创作,并根据图形的形状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使名字也很有创意:如“花公主”、“美人鱼”、“非常纸花”等。通过这样引导,让学生在绘图过程中,个个都很专注,用功。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得到了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其意义是非常大的,不仅能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是这门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凤英,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网友世界,2014年。
[2]纪红梅,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15年。
[3]高晓林,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
- 【发布时间】2017/11/26 21:23:56
- 【点击频次】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