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为此,作为新课改实践的我们,要创新方法,多措促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主人 成为 实践措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了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教”是指导于学、服务于学的。但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学习,习惯了“被灌被喂”的学习方式,那我们如何才能使之从被动中走出来,成为主动学习者呢?作为新课改实践的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策略,化教为导,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前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学生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情感内驱,是他们“我要学”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成为“我想学”之人,便是我们教学首要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落实学生主体理念的重要前提。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激趣的意义,并创新激趣策略,让激趣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主景线。落实到教学中,激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我们可从解题开始激趣,让学生急于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能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除了开端引趣的方式外,实践中,我们还可“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营造和谐氛围,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保障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就要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只有信任,才能放手学生去学,去与语文接触。一个不信任学生的教师,时常担心学生不能学而误了教学时间,就这样“主动”地揽了教与学的所有工作,导致“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严重后果,既伤了自己,又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我们积极营造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被激励、被唤醒、被尊重的心理自由感,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都能“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同时,我们还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采取探究学习,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点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不会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生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是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作用是建构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变成了课堂的主体,抢夺了课堂学习的大量时间,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学生不能得到应有发展,既不能体验到学习快乐,也不能经历知识的发现、建构和内化的过程。在践行“双主双优”理念的今天,我们教师就要明确自身教的真正内涵和目的,是通过主导引发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独角戏,实践中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讲解、点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内化为智慧和才能。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设计,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这才是我们教师“教”的追求。
四、搭建活动平台,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小学生是好动好玩的,在活动中学习是他们最乐意的,这也是体现“做中学”、“玩中学”的有效实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教师采取活动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教育家斯普朗格曾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力、创造力、价值观唤醒。”因此,作为新课改实践的我们,必须多措促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明敏,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探究[J].魅力中国,2016年。
[2]徐小琴,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
[3]王蔓,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性[J].考试周刊,2015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主人 成为 实践措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了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教”是指导于学、服务于学的。但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学习,习惯了“被灌被喂”的学习方式,那我们如何才能使之从被动中走出来,成为主动学习者呢?作为新课改实践的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策略,化教为导,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前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学生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情感内驱,是他们“我要学”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成为“我想学”之人,便是我们教学首要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落实学生主体理念的重要前提。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激趣的意义,并创新激趣策略,让激趣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主景线。落实到教学中,激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我们可从解题开始激趣,让学生急于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能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除了开端引趣的方式外,实践中,我们还可“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营造和谐氛围,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保障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就要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只有信任,才能放手学生去学,去与语文接触。一个不信任学生的教师,时常担心学生不能学而误了教学时间,就这样“主动”地揽了教与学的所有工作,导致“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严重后果,既伤了自己,又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我们积极营造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被激励、被唤醒、被尊重的心理自由感,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都能“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同时,我们还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采取探究学习,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点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不会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生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是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作用是建构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变成了课堂的主体,抢夺了课堂学习的大量时间,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学生不能得到应有发展,既不能体验到学习快乐,也不能经历知识的发现、建构和内化的过程。在践行“双主双优”理念的今天,我们教师就要明确自身教的真正内涵和目的,是通过主导引发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独角戏,实践中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讲解、点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内化为智慧和才能。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设计,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这才是我们教师“教”的追求。
四、搭建活动平台,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小学生是好动好玩的,在活动中学习是他们最乐意的,这也是体现“做中学”、“玩中学”的有效实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教师采取活动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教育家斯普朗格曾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力、创造力、价值观唤醒。”因此,作为新课改实践的我们,必须多措促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明敏,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探究[J].魅力中国,2016年。
[2]徐小琴,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
[3]王蔓,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性[J].考试周刊,2015年。
- 【发布时间】2017/11/26 21:23:24
- 【点击频次】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