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开拓高年级小学生写作天地的探索

 

【作者】 依巴代提·库尔班

【机构】 乌鲁木齐市第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是,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现状却并非十分理想,许多老师以考试为指挥棒,要求学生的习作要讲究"大篇幅、新结构、高立意",习惯于按照成人的想法把各种鲜活的思想与内容套在干人一面的形式里,从而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天性的压抑,个性的湮没,不能不说这是习作教学的悲哀。教学十多年来,我每每接手新的班级,总是发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相当严重。作为小学高年级教师,我们更应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习作空间,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习作,自由习作。
  一、开拓命题的方法从"与众不同"开始
  叶圣陶先生曾说:"只有儿童心底流出的题目,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初为人师时,我总是为学生拟定统一的习作命题。学生面对千篇一律的命题,觉得无法展现个性色彩,从而缺少了创作的激情,总把每单元的习作当作一项痛苦的任务完成。如,面对《我的同学》一文,单看题目平淡如水,怎么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呢?几年后,面对同一文题,我找到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从"鬼"字入手,以"贬词褒用"的独特方式引发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再加以"咱们"一词拉近学生间的距离,营造浓浓的集体氛围,从而放手让学生以《咱们班的____鬼》这样的半命题形式来为自己的习作拟题。孩子们的写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由此可见,习作题目的拟定,如果体现自主性和开放性,一定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表达。教师要重视每一次习作的命题,大胆开拓命题的方法,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在题材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习作题目,教师辅之以梳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由而有创意的表达。
  二、开拓方法的训练从"以读促写"开始
  习作方法的训练如果成为单一的过程,收效一定是甚微的。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说"学为耕,文为获",那么读就是基础,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我认为语文老师要牢记"读而不作则罔,作而不读则殆"的道理,认清阅读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
  我历届的学生人人备有一本自制的《作文宝典》,其内容是通过一天天的学习日积月累而来的。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我除了与学生一同了解文章讲述的故事、品味文章表达的情感外,更重要的是从文本中事先挖掘对学生习得写作方法有帮助的训练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学习体会,进而记录在自己的《作文宝典》中。再通过系统的训练加以领会吸收,最后在相应的习作实践中学以致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的习作方法就积少成多了。记得在教学《白杨》一课之后,我抓住"借物喻人"的读写训练点,在新授课时请孩子们将这独特的写作方法记录于各自的《作文宝典》中,随后引导学生观察回顾生活中的事物,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小练笔。孩子们亦或在蚂蚁身上找到了团结协作的闪光点,描写它们搬运食物的过程;亦或在落叶身上找到游子的影子,表达希望落叶归根的情愫;亦或在日关灯身上找到服务者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赞美他们哪里需要哪里亮的精神……通过这样读写结合的训练之后,学生就逐步掌握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 【发布时间】2017/11/26 21:21:12
  • 【点击频次】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