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易错点处理对策

 

【作者】 戴永宝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十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生对于新知学习中的易错点常常没什么印象,做题目是一做就错,那么,该如何去改变?结合经历对教师在新知教学中的易错点的干预方式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新知教学;易错点;干预方案
  我所在的初中,身边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现象,一方面是相当多学生都有新知掌握不够扎实的现象,新知易错点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又没有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是教师面对学生可能的新知易错点已再三提防,再三强调,可又没法根本解决学生错误的不断涌现。
  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它是学生出错的地方,也是老师和学生逐步认识错误、修正方法,实现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如何才能够有效干预新知教学中的易错点,使我们的学生更少走弯路,使我们的新知教学更有效?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老师去思考。经过研究我发现,教师对新知教学中的易错点的干预有几种典型方式,我认为可以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
  一、拯救式干预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感觉很顺利,课后才发现有问题,而且有时问题还会很严重,然后就急着找时间去班上进行“拯救式干预”,学生累,老师累,效果还不一定好。首先打乱了学生有张有弛的学习规律;其次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懈怠思想,对课下补救形成依赖。
  “拯救式干预”出现的原因较复杂,可能是对学生还不够了解,或对教材还不够理解,教学设计不够周密,讲解不到位,并且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直到下课后才发现。
  其实,彻底解决“拯救式干预”问题的关键不是事后的补救,而是事先的备课要充分。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补救式干预”最好是没有,可又有时是不得不面对。
  当失败已经存在,教师就应反思自己的失败,努力地去实现由失败到成功的转化,千万不能靠简单的回炉处理,机械地打题海战、不计其数的评讲习题等方式去弥补新授课中的不足,而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症下药。
  二、保姆式干预
  我对于自己曾经上过的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印象深刻,那就是效果十分不理想。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我认为自己还是备足了功课,对于不等式的性质2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可能忘记改变应该说还是有所准备的。在教学时也是特别的注意了,在例题和练习中我注意反复强调,可谓苦口婆心,自我认为尽心尽力,可是学生练习中总是有人出错,还有部分学生在我强调后不要变号的也变号了,我再次感到了自己所谓的强调是多么的无力!这也太有讽刺意味了,我不禁问自己,怎么会效果这么差?
  现在想想,还是自己的方法问题,我采用的就是一种保姆式干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保姆式干预?顾名思义,就是就像保姆一样,老师什么都替学生想到了,把认为容易犯错的地方灌输给学生,那真是苦口婆心,老师讲的那是面面俱到,但对于学生来说留给他的也许只是:这个要考,那个要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为什么会重要?他或许没印象,不知道,他只知道这是指令,是书上说它很重要,老师说它很重要,而不是他自己觉得它确实重要。所以,一段时间后,他就毫无印象,因为重要的东西太多了,也就不重要了。
  三、陷阱式干预
  错误在数学学习中谁都不想出现,可事实上却又不可避免。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针对学生知识“盲点”,巧妙设置“陷阱”,让学生错在“点子”上,那一定能使学生在出错之后大大增强“免疫力”。
  我校一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如下的教学设计让我印象深刻:
  陷阱1:在△abc中,已知:a=3,b=4,则c=____。
  此时,好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c=5(师故作肯定,但还是有学生发现其中破绽)。
  生1:△abc应是直角三角形。(众生顿悟状)
  陷阱2:在Rt△abc中,已知:a=3,b=4,则c=_____。
  此时,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c=5。此时有学生又举手了。
  生2:不对,因为c不一定表示斜边。
  生3:c=5或……
  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陷阱中,步步“上当”,处处“碰壁”,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准确、牢固地掌握了勾股定理。
  这种陷阱式干预方式是教师对新知中易错点有预见,在错误没有发生之前采取的主动的干预措施,这种干预方式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是有备而来,当学生在学习中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后,他对知识的记忆会特别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
  以上三种类型的新知易错点干预方案,代表着教师不同的干预程度,干预的效果很不相同。拯救式干预方案更多地体现在教师课前、课中的无意识,课后发现了问题后的事后补救,增加了师生的负担,效果还不好。保姆式干预说明教师备课时已发现了新知中的易错点,采用的方式是片面的强调,可是带来的效果也可能是一段时间后的归零。陷阱式干预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备课细致,更体现了教师的用心和独到之处,教师用自己的一片苦心换来了学生对新知中易错点的认同和记忆深刻,效果不错。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学生的问题也成为我越来越深感不安的问题,我深感自身提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新课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增长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关文信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马复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3]刘三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4-11
  • 【发布时间】2017/11/26 21:08:05
  • 【点击频次】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