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手段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搭建“看”、“画”、“做”平台,从而让学生通过美术创作、欣赏美术、感受美术的实践中发展审美思想,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 信息技术 运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欣赏到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和画面内容,逼真的色彩效果使学生获得更为清晰的美术形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能深刻地理解美术,直观地表现美术,使学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审美能力得到升华。
落实到实践教学中,我们教师就是要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学中乐。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配合“看、想、画、做”等多种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表现美术的能力,从中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行为美的培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来了,并且显示出了它与众不同的优越性,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提高,其更大、更优越的作用必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看”中欣赏美术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中学生吸收知识营养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全部智力赖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缺少日常神经活动刺激因而感觉、知觉作用机会很少的环境中生活的中学生,智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压抑。要知道,美术是视觉艺术,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效果,通过看可以帮助学生在视觉中欣赏美术。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首先要选择与课题有关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给他们看,使他们对过去的生活和身边的事物唤起事物的感知印象,产生美好的回忆。其次,选择一些与他们同龄学生的图画作品让他们欣赏,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看”的因素,在边看大屏幕边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记忆、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例如,《绘画中的节日》中有一幅是表现蒙古族的“那达慕”节的图画,学生从没到过蒙古,但借助多媒体放映牧民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骆驼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上行进和蒙古族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欢歌笑语、翩翩起舞的场面,学生们看后仿佛置身于“那达慕”节中与蒙古族人民一起在无边草原和沙漠的大自然景色中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中,理解了蒙古族人民欢庆幸福、庆贺丰年的喜悦心情。这正是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色彩鲜明的画面的良好作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快速地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使之从中习得基本的美术创作思想和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预期。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画”中感受美术
喜欢绘画是中学生的天性,而绘画又是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绘画出好的美术作品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实践中,我们可抓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打开网络资源通过学生作品展区及绘画模板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我把动手练习的形式加以变化,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并及时给予指点和鼓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春天的色彩》一课时,我们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色彩,实践中,我除了用摄像机录了一些春天的景色外,还运用网络搜集了许多色彩美丽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开阔学生视野,使这些平时很少走出校门的学生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蓝蓝的天空、嫩绿的叶子、五颜六色的花、飞舞的蝴蝶、忙碌的蜜蜂……多彩的美景使他们在创作的时候色彩有了多角度的表现,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作实践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做”中表现美术
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要求学生“做中学”学美术。因此,其教学中很多“做”的内容,包括手工制作、做表演等,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内在理解,通过外在的各种手段加以表现,使学生的内心溢于言表。在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文教学都是在学生做完后配合音乐进行现场表演,让他们在动手制作的同时,配合多媒体音乐去表演、去体验动手的快乐。在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展示课题。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让学生感受熟悉的事物,利用身边的媒材进行美术创作,再通过多媒体加深印象,通过“内在感受,外在表现”等方式,感受内容及色彩的变化:通过节奏的“变化组合,多变多练”,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集体参与的教学方式,面向全体,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节奏填词,激发灵感,初步培养学生创作意识。
实践证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看、画、做”,有利于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是美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训练,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获得较高的美术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蔚霞,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年。
[2]罗翠芬,浅析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7年。
[3]赵海玲,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文理导航,2016年。
关键词:初中美术 信息技术 运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欣赏到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和画面内容,逼真的色彩效果使学生获得更为清晰的美术形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能深刻地理解美术,直观地表现美术,使学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审美能力得到升华。
落实到实践教学中,我们教师就是要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学中乐。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配合“看、想、画、做”等多种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表现美术的能力,从中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行为美的培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来了,并且显示出了它与众不同的优越性,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提高,其更大、更优越的作用必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看”中欣赏美术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中学生吸收知识营养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全部智力赖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缺少日常神经活动刺激因而感觉、知觉作用机会很少的环境中生活的中学生,智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压抑。要知道,美术是视觉艺术,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效果,通过看可以帮助学生在视觉中欣赏美术。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首先要选择与课题有关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给他们看,使他们对过去的生活和身边的事物唤起事物的感知印象,产生美好的回忆。其次,选择一些与他们同龄学生的图画作品让他们欣赏,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看”的因素,在边看大屏幕边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记忆、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例如,《绘画中的节日》中有一幅是表现蒙古族的“那达慕”节的图画,学生从没到过蒙古,但借助多媒体放映牧民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骆驼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上行进和蒙古族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欢歌笑语、翩翩起舞的场面,学生们看后仿佛置身于“那达慕”节中与蒙古族人民一起在无边草原和沙漠的大自然景色中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中,理解了蒙古族人民欢庆幸福、庆贺丰年的喜悦心情。这正是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色彩鲜明的画面的良好作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快速地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使之从中习得基本的美术创作思想和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预期。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画”中感受美术
喜欢绘画是中学生的天性,而绘画又是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绘画出好的美术作品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实践中,我们可抓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打开网络资源通过学生作品展区及绘画模板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我把动手练习的形式加以变化,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并及时给予指点和鼓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春天的色彩》一课时,我们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色彩,实践中,我除了用摄像机录了一些春天的景色外,还运用网络搜集了许多色彩美丽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开阔学生视野,使这些平时很少走出校门的学生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蓝蓝的天空、嫩绿的叶子、五颜六色的花、飞舞的蝴蝶、忙碌的蜜蜂……多彩的美景使他们在创作的时候色彩有了多角度的表现,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作实践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做”中表现美术
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要求学生“做中学”学美术。因此,其教学中很多“做”的内容,包括手工制作、做表演等,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内在理解,通过外在的各种手段加以表现,使学生的内心溢于言表。在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文教学都是在学生做完后配合音乐进行现场表演,让他们在动手制作的同时,配合多媒体音乐去表演、去体验动手的快乐。在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展示课题。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让学生感受熟悉的事物,利用身边的媒材进行美术创作,再通过多媒体加深印象,通过“内在感受,外在表现”等方式,感受内容及色彩的变化:通过节奏的“变化组合,多变多练”,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集体参与的教学方式,面向全体,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节奏填词,激发灵感,初步培养学生创作意识。
实践证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看、画、做”,有利于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是美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训练,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获得较高的美术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蔚霞,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年。
[2]罗翠芬,浅析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7年。
[3]赵海玲,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文理导航,2016年。
- 【发布时间】2017/11/26 21:03:07
- 【点击频次】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