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学生无疑须教有疑。而教有疑的最好体现就是寓问于教中,通过有效提问来诱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驱使下进行积极自主地思考,从而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实践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我们现行学生,大都没有主动质问问难的习惯,需要我们诱导生疑。南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故而提问便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市场。实践中,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走进了误区,出现了很多不该有的提问,比如数量过多,认为多发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没有提问或提问较少就是在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随意性太强,问题没经精心设计,张口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成为口头禅问,收效不大;还有就是表面性提问,问题浅层化,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训练;追问性提问,喜欢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追问,直到得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为止;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惩罚等等。这样类似的提问,举不胜举,不但耗用时间,有效性还不高,还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全面倡导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创新运用提问艺术。
一、提问应切中要害,开启思维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经说到:“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这支火把就是提问,以问促思。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引领平台的提问,我们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就像一只火把,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领着学生思维前行。而这样的问题设计必须切中要害,能开启思维。例如,在进行《紫藤萝瀑布》一课教学时,我们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很好地启迪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从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提问应抓住矛盾,引发思考
现行语文教材,很多课文的内容都相对复杂,都会给学生认知、理解带来困惑。对于善于质疑的学生来说,就容易引起他们的深层思考。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时,我们便可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这一看起来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若选准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问于矛盾之时,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积极效果。
三、提问应分层实施,把握梯度
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而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而采取分层教学,把握梯度就是遵循的正确做法。为此,在实践中,我们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拨引导,或划大为小,或划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譬如,要学生概括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大意,可以这样来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先生什么事情?他的说和做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让学生逐层思考,学生便能在思考中汇点成线,作出结论。
四、提问应面向全体,引发探究
教学是师生的多维互动,提问是师生对话的情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民主氛围,使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这样他们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索,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次的闪光表现,不能用现成答案去束缚学生。课堂提问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或一些不敢在公众场合之下说话的同学,更应该多提供一些机会,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言的勇气和力量,唤起他们的自信。语文教学,不外乎就是语言的教学,让学生更好的表达与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提问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出来的最好做法。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让每个学生能思考和说一说。对于学生的思考成果我们应不持否定态度,要求他们带着自己的答案进一步阅读课文,进一步探究。最后告诉学生,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则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维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我们必须做到精心设计,科学应用。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阐释提问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让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以更好地配合高效课堂的创建。
参考文献:
[1]陈晓军,对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5年。
[2]高水清,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3
[3]管德志,对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2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实践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我们现行学生,大都没有主动质问问难的习惯,需要我们诱导生疑。南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故而提问便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市场。实践中,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走进了误区,出现了很多不该有的提问,比如数量过多,认为多发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没有提问或提问较少就是在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随意性太强,问题没经精心设计,张口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成为口头禅问,收效不大;还有就是表面性提问,问题浅层化,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训练;追问性提问,喜欢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追问,直到得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为止;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惩罚等等。这样类似的提问,举不胜举,不但耗用时间,有效性还不高,还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全面倡导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创新运用提问艺术。
一、提问应切中要害,开启思维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经说到:“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这支火把就是提问,以问促思。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引领平台的提问,我们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就像一只火把,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领着学生思维前行。而这样的问题设计必须切中要害,能开启思维。例如,在进行《紫藤萝瀑布》一课教学时,我们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很好地启迪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从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提问应抓住矛盾,引发思考
现行语文教材,很多课文的内容都相对复杂,都会给学生认知、理解带来困惑。对于善于质疑的学生来说,就容易引起他们的深层思考。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时,我们便可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这一看起来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若选准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问于矛盾之时,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积极效果。
三、提问应分层实施,把握梯度
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而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而采取分层教学,把握梯度就是遵循的正确做法。为此,在实践中,我们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拨引导,或划大为小,或划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譬如,要学生概括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大意,可以这样来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先生什么事情?他的说和做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让学生逐层思考,学生便能在思考中汇点成线,作出结论。
四、提问应面向全体,引发探究
教学是师生的多维互动,提问是师生对话的情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民主氛围,使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这样他们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索,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次的闪光表现,不能用现成答案去束缚学生。课堂提问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或一些不敢在公众场合之下说话的同学,更应该多提供一些机会,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言的勇气和力量,唤起他们的自信。语文教学,不外乎就是语言的教学,让学生更好的表达与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提问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出来的最好做法。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让每个学生能思考和说一说。对于学生的思考成果我们应不持否定态度,要求他们带着自己的答案进一步阅读课文,进一步探究。最后告诉学生,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则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维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我们必须做到精心设计,科学应用。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阐释提问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让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以更好地配合高效课堂的创建。
参考文献:
[1]陈晓军,对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5年。
[2]高水清,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3
[3]管德志,对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2年。
- 【发布时间】2017/10/22 9:30:18
- 【点击频次】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