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析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金霞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阅读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才能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阅读  兴趣  质量  培养
  小学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如果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能落实以读为本,就能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以下一些基本的方法和途径。
  一、如何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小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会失去读的兴趣,将读书看作一种负担,这样老师就要好好引导他们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魅力。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课外及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
  2、设疑激趣——激发读书的欲望。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最后我说:第一次乌龟输了,他心里很难过,他又约了小兔子进行第二次赛跑,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龟兔第二次赛跑故事》里有哦,此时孩子们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及品质。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说:“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和阅读方法的掌握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我们知道,精读、略读和浏览是从阅读时效这一层面来划分的,反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书中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培根《谈读书》)可见,讲究阅读方法是必要的。下面简要介绍几种适用性较强的阅读方法。
  1、精读。即反复、仔细、精确地阅读。精读,是有效吸收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着眼于阅读的深度,目的在于透彻理解那些须“咀嚼消化”或“全读”的内容。在实际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由于生怕小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教师往往越俎代庖剥夺学生“精读”的权利,变“精读”为“精讲”,庖丁解牛一般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是要引为鉴戒的。应该知道,《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中词句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原来的教学大纲(1992年)则要求“理解”,现在“了解”已经降低了一个台阶。课程标准为学生减了负,教师就不应该无谓地面面俱到,照本宣科,口干舌燥地讲,翻箱倒柜地解。
  2、略读。指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也称粗读和泛读。略读着眼于阅读的广度,把握大意,或为寻找所需材料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略读,“只须读其部分”,对于文中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常常略去不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目标之一。至于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渗透“略读”的指导,就点到为止。
  3、浏览。即粗略地泛泛地看,属“大体涉猎”类。它有两层意义,一是目的不明确,随便翻翻,有兴趣就往下看,否则中止阅读;二是旨在较快地搜寻、捕捉、提取有关重要信息,快速选择阅读方向和阅读内容。“浏览”这一阅读方法到第三学段(5—6年级)才正式提出。
  4、跳读。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类似“浏览”式的一种阅读方法。跳读,可以抓住文章的标题(包括小标题)、自然段的首句和尾句(一般为中心句)、前言、后记等主干,以获取所需材料和大致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5、借助读物中的插图阅读。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此外,小学阅读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的常用方法。如:①结合上下文了解;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③通过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了解,等等。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读物。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下转第33页)(上接第69页)沟通,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曲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情感交融的境界。
  四、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
  事实证明,优秀学生的语文能力大都得益于课外,许多专家学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的。教师必须大胆改革阅读教学的面貌,想方设法将学生领到快乐、自由的精神王国。因此,教师在原有阅读课的基础上,可以定期开设以下类型的阅读课:
  1、阅读鉴赏课。课堂上,教师朗读一些文学名著的精彩部分、报刊杂志中搜集到的精彩文章、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等,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用情节曲折的故事吸引学生,让学生领略到课外读物的乐趣,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2、读书交流课。学生是读书交流课的主角,教师是组织者。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一周来的读书情况。学生可以朗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段,可以谈自己读完某本书后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一本书谈各自不同的见解,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读书交流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读书谈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3、自由阅读课。教师要创设一种安静、自由的阅读氛围并时刻关注、激励每一位学生阅读方面的进步,为他们提供贮蓄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总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教师借助优秀文本去点拨。只有导之以“法”,学生阅读起来才能如鱼得水,顺风行船。
  • 【发布时间】2017/10/22 9:27:22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