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了纸面运作的实践性,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特性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抓实语文的实践性,还要通过润浸式的教育,发挥语文的人文功能,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从中获得的新理念,新方法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着教学思维。表现在课堂教学上,不仅教学手段发生着巨大变化,教学策略也在不断创新。而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更应率先实现重大突破与改革,才能走在课改前列,获得更好的发展。但由于高考这个背景的存在,导致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迈开步子进行。很多都采取了小步前进的策略,尝试着进行改革。也就是说,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新课改,既发走出传统束缚,又要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着力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收获了一些实践心得,下面与你分享。
一、凸显语文学科的艺术性
语文学科的艺术性源于充满了美的魅力,不仅体裁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诗歌、小学、戏剧等美的作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是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不仅如此,选进语文教材的作品中也有来自外国的,也是非常优秀的,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可以说是美的化身,能会给学生带来很高的审美享受和深刻的美学思考。特别是语文课中审美元素所具有的形象生动性、个性的鲜明性、和谐共振性以、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性及情感焕发力,都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雨巷》中的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丁香的美赋予姑娘,象征诗人心中高洁、美丽的理想;《荷塘月色》中那荷塘月色醉人的神韵,精美如诗的语言,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再别康桥》中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画面之美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建筑之美匀称、整齐,无不彰显着美。
二、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应试”中的语文教学,大多追求工具性的教育,强调语文的纸面操作,又忽视了语文的生活实践,导致很多学生“卷面考一百,生活运用不及格”的现象发生。这是不对的,与学科学科特性是相悖的。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抓实工具性教学,更要注重人文性教育,强调学生在学知识,长技能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思想的培养。只有我们静下心来读语文,我们就会发现,现行教材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无不体现主体意识、责任感、独立人格等,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感悟,等等……“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这些需要我们创新策略,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渗透浸染润物般的教育,才能实现效果。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汉语言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个性魅力,是音、形、意的结合体(除少量的独体字外)。大多汉字的结构特点是象形表意,本身就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华夏文化的基石。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它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蕴含着广袤的文化内涵。她,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教学生学习语文,把握其人文属性,培育人文氛围,既获得语文能力,又熏陶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的感情,体会本民族语言的美,激发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责任感。
(二)加强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要落实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我们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美、认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学作品中洋溢着真、善、美的内核,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是加强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在达成情感目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新课程目标,加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度教学设计,尽可能地凸显语文的人文性,特别是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在质疑、思考小组讨论中根据自我生活经历进行文本性体验,而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其取向的引领,不能因为“标新立异”而生成下的“多元”,忘了我们语文教学在培养人中的方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强调人文教学中,我们倡导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思考的方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课时目标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态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多元因素都应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这些都是我们新课改应注重落实的,在达成实践性目标中也要强调的。
总之,高考在即的语文教学,我们也要把新课改获得的实践理念用之于课堂,不能因高考应试而束缚了前进的步子。本文虽只谈到了语文学科的艺术性和人文性,都属于润泽式教育的内容,但也不可忽视。语文教育的隐性目标正是通过这些润浸的方式实现的,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康秀花,如何凸显语文课程的魅力[J].教育界,2013年。
[2]郭玉梅,说说语文课的美感教学[J].中小学教育,2013年。
[3]赖家平,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2年。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从中获得的新理念,新方法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着教学思维。表现在课堂教学上,不仅教学手段发生着巨大变化,教学策略也在不断创新。而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更应率先实现重大突破与改革,才能走在课改前列,获得更好的发展。但由于高考这个背景的存在,导致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迈开步子进行。很多都采取了小步前进的策略,尝试着进行改革。也就是说,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新课改,既发走出传统束缚,又要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着力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收获了一些实践心得,下面与你分享。
一、凸显语文学科的艺术性
语文学科的艺术性源于充满了美的魅力,不仅体裁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诗歌、小学、戏剧等美的作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是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不仅如此,选进语文教材的作品中也有来自外国的,也是非常优秀的,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可以说是美的化身,能会给学生带来很高的审美享受和深刻的美学思考。特别是语文课中审美元素所具有的形象生动性、个性的鲜明性、和谐共振性以、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性及情感焕发力,都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雨巷》中的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丁香的美赋予姑娘,象征诗人心中高洁、美丽的理想;《荷塘月色》中那荷塘月色醉人的神韵,精美如诗的语言,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再别康桥》中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画面之美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建筑之美匀称、整齐,无不彰显着美。
二、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应试”中的语文教学,大多追求工具性的教育,强调语文的纸面操作,又忽视了语文的生活实践,导致很多学生“卷面考一百,生活运用不及格”的现象发生。这是不对的,与学科学科特性是相悖的。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抓实工具性教学,更要注重人文性教育,强调学生在学知识,长技能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思想的培养。只有我们静下心来读语文,我们就会发现,现行教材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无不体现主体意识、责任感、独立人格等,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感悟,等等……“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这些需要我们创新策略,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渗透浸染润物般的教育,才能实现效果。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汉语言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个性魅力,是音、形、意的结合体(除少量的独体字外)。大多汉字的结构特点是象形表意,本身就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华夏文化的基石。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它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蕴含着广袤的文化内涵。她,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教学生学习语文,把握其人文属性,培育人文氛围,既获得语文能力,又熏陶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的感情,体会本民族语言的美,激发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责任感。
(二)加强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要落实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我们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美、认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学作品中洋溢着真、善、美的内核,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是加强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在达成情感目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新课程目标,加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度教学设计,尽可能地凸显语文的人文性,特别是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在质疑、思考小组讨论中根据自我生活经历进行文本性体验,而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其取向的引领,不能因为“标新立异”而生成下的“多元”,忘了我们语文教学在培养人中的方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强调人文教学中,我们倡导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思考的方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课时目标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态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多元因素都应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这些都是我们新课改应注重落实的,在达成实践性目标中也要强调的。
总之,高考在即的语文教学,我们也要把新课改获得的实践理念用之于课堂,不能因高考应试而束缚了前进的步子。本文虽只谈到了语文学科的艺术性和人文性,都属于润泽式教育的内容,但也不可忽视。语文教育的隐性目标正是通过这些润浸的方式实现的,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康秀花,如何凸显语文课程的魅力[J].教育界,2013年。
[2]郭玉梅,说说语文课的美感教学[J].中小学教育,2013年。
[3]赖家平,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2年。
- 【发布时间】2017/10/22 9:26:45
- 【点击频次】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