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提效增质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提效增质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而信息技术无疑是帮助我们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工具。其不仅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优化教学过程,起到提效增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运用 提效增质
随着新课改革的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是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这此过程中,利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在提升教学效果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由于其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故而被教师广泛地用于各个学科教学。而把情境与多媒体整合到一起,更能发挥重要作用。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是我们常用方式,使之在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中发挥重要作用,达到让学生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这是一篇让人垂泪三尺、荡气回肠的文章,文中如泣如诉的文字,把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对总理逝世的悲痛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作为小学生,特别是远离周总理那个时代的学生,只靠读几遍,听老师讲一讲,他们是很难理解当时人民心情的,也很难进入角色,留下深刻印象的。 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再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就一定能收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于是,我就在网上去找当时的实况录像,在上课时,我就把这段录像播放出来,同时配上原文朗读。视频看完,我看见几个学生落泪了,其他学生表情也变得严肃了。接着学这篇文章,同学们更动情了。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师的语言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师。在以学彰教的今天,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课堂双边活动才能有效达成。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们就可利用多媒体将云中山的恶劣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到红军是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冰雪覆盖的云中山进行艰难的跋涉……这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为使这种热情延续下去,使它变成一种自觉探究学习行为,我们又可以将军需处长牺牲的壮烈场面投射到大屏幕上。启发学生思考:“一位负责发放棉衣的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雪地之中呢? ”“为什么称他为晶莹的丰碑呢? ”学生就带着这样的问题,结合视频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进而真正体会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高贵品质。这种学习绝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探究行为。
三、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过程是由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续组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不仅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而且许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但不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授予学生学习方法,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语文教材的许多课例,都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构思的巧妙、写法的独特等特点。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就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修辞方法的运用都为表现奇异壮观的自然景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时,为了体会作者与词的准确性,在理解“横卧”和“横贯”两词时,我采用的是画面比较法,首先多媒体视频定格,展示钱塘江的全景,让学生体会此时的钱塘江处于静止的状态。然后,再出现潮来时微波逐渐拉长、变粗、横穿整个江面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横贯”是潮来时江面在发生变化。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在理解“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时,浩浩荡荡迪飞奔而来”时,我在屏幕上出现滚滚潮水奔流而来的场面,接着,在壮观场面背后,若隐若现地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场景,学生很自然地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不禁为作者的绝妙描写而发出赞叹,而且也为祖国有着如此美丽的景观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真正体会出比喻句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样授之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提效增质中的运用有着重要作用,是我们达成教学目标最快捷的工具,只要我们科学设计,合理运用,其效果一定是其他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克弊扬长,不能替代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不能把语文课堂当成看电影的放映课。这一点值得我们老师注意。
参考文献:
[1]陈菁,浅谈语文课堂提效增质的策略[J].文理导航,2016年。
[2]陈志华,语文课堂教学提效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3年。
[3]沈建芬,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运用 提效增质
随着新课改革的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是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这此过程中,利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在提升教学效果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由于其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故而被教师广泛地用于各个学科教学。而把情境与多媒体整合到一起,更能发挥重要作用。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是我们常用方式,使之在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中发挥重要作用,达到让学生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这是一篇让人垂泪三尺、荡气回肠的文章,文中如泣如诉的文字,把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对总理逝世的悲痛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作为小学生,特别是远离周总理那个时代的学生,只靠读几遍,听老师讲一讲,他们是很难理解当时人民心情的,也很难进入角色,留下深刻印象的。 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再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就一定能收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于是,我就在网上去找当时的实况录像,在上课时,我就把这段录像播放出来,同时配上原文朗读。视频看完,我看见几个学生落泪了,其他学生表情也变得严肃了。接着学这篇文章,同学们更动情了。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师的语言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师。在以学彰教的今天,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课堂双边活动才能有效达成。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们就可利用多媒体将云中山的恶劣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到红军是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冰雪覆盖的云中山进行艰难的跋涉……这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为使这种热情延续下去,使它变成一种自觉探究学习行为,我们又可以将军需处长牺牲的壮烈场面投射到大屏幕上。启发学生思考:“一位负责发放棉衣的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雪地之中呢? ”“为什么称他为晶莹的丰碑呢? ”学生就带着这样的问题,结合视频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进而真正体会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高贵品质。这种学习绝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探究行为。
三、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过程是由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续组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不仅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而且许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但不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授予学生学习方法,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语文教材的许多课例,都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构思的巧妙、写法的独特等特点。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就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修辞方法的运用都为表现奇异壮观的自然景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时,为了体会作者与词的准确性,在理解“横卧”和“横贯”两词时,我采用的是画面比较法,首先多媒体视频定格,展示钱塘江的全景,让学生体会此时的钱塘江处于静止的状态。然后,再出现潮来时微波逐渐拉长、变粗、横穿整个江面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横贯”是潮来时江面在发生变化。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在理解“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时,浩浩荡荡迪飞奔而来”时,我在屏幕上出现滚滚潮水奔流而来的场面,接着,在壮观场面背后,若隐若现地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场景,学生很自然地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不禁为作者的绝妙描写而发出赞叹,而且也为祖国有着如此美丽的景观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真正体会出比喻句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样授之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提效增质中的运用有着重要作用,是我们达成教学目标最快捷的工具,只要我们科学设计,合理运用,其效果一定是其他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克弊扬长,不能替代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不能把语文课堂当成看电影的放映课。这一点值得我们老师注意。
参考文献:
[1]陈菁,浅谈语文课堂提效增质的策略[J].文理导航,2016年。
[2]陈志华,语文课堂教学提效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3年。
[3]沈建芬,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
- 【发布时间】2017/10/22 9:21:58
- 【点击频次】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