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谈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

 

【作者】 宋金贵

【机构】 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审美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构造美,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皆文质兼美,尤其是古代诗歌,是历经千百年时间流水的冲刷而愈发闪烁着夺目光彩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堪担净化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 
  关键词:古代诗歌 教学误区 诗歌美育
  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审美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构造美,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皆文质兼美,尤其是古代诗歌,是历经千百年时间流水的冲刷而愈发闪烁着夺目光彩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堪担净化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  
  一、古代诗歌教学误区  
  古代诗歌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情况也还不容乐观。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
  (一)坚守应考阵地
  有不少教师将教学与应考完全等同起来,考什么教什么。他们的一般做法是先疏通文意,讲明主题,品读千古名句即算完成。后来为了适应近年考试对古诗考查范围扩大而做了改动,将教学割裂成内容、主题和写作特点三大块,庄重知识点的落实,而不引导学生体验诗中之情,诗中之美及诗外之意。
  (二)追求创新而流于形式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对语文教学(包括诗歌教学)进行了不少大胆的革新,课堂模式多样化,有诵读比赛、编写课本剧,表演、重画诗中景等,一改传统教学“灌书”的单调,激活了课堂气氛,深受师生们的欢迎。但实施一段时间后,不少同行得出这样的反思结论:学生头脑里/没装下多少古典味道的东西,甚至连有价值的东西也没剩多少。
  二、走出古代诗歌教学误区的对策——古代诗歌美育  
  要革除古代诗歌教学的弊病,笔者认为应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用诗歌引导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进而唤起他们自身的真善美情怀。
  那么,古代诗词之美在何处?又有什么功能呢?
  (一)古代诗歌的审美功能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首好诗,既是一件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可以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优秀的古代诗歌是精神上的珍馐大餐,可以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粮食,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代诗歌与现代其他文体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读后能“发思古之幽情”,通过对照古人观照自身而生发出许多人生的思考与感慨,有利于审美情趣、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另外,阅读古代诗歌还能提升审美能力。古代诗歌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座高峰,无论是从内容、结构上还是语言上都能给学生有益的启示;而古代诗歌特有的深邃意境的特点,还能让学生提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古代诗歌美育策略
  审美教育作为塑造完美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不同于智育与德育的特征:它具有体验性,娱乐效果,以及自发性和主动性。因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我们要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和谐性原则。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课堂应是开放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要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强加于学生身上,而是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这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在教学中多鼓励,点拨学生。二是阶段性原则。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是逐步完备的,因而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有序地深入进行。对待学生不成熟的见解,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多给他们以鼓励和指导。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笔者认为可以试行以下途径: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是审美直觉,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唤起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中最初的心理体验。诵读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词,疏通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同时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多读,做到以声传情,朗读时拓展无限的联想和想像,唤起自己内心视像,把诗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感触到的种种客观事物,再现逼真的情况,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俗话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真实可信的。再深入品味语言美,则可以指导学生谈谈诗中佳句、诗眼的好处、妙着,从中找到一点感悟。
  2、触摸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美
  审美直觉不是经过周密细致思索而反映出来的一种审美感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的“本能”反映;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中介,诵读这一手段,审美活动将由“本能”阶段向审美再现阶段过渡。也就是说,学生在对作品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将会进入诗歌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境界。
  这必须依靠学生积极的联想和想像,而在古典诗歌中,意象是联想和想像的出发点,也即审美再现的基础。我们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从把握意象人手,找寻作者情感轨迹,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3、建构形象,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审美教育培养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对丰富多彩、面貌迥异的统一体的追求,这势必激起一种创造的想像,继而表现为创造的行动。”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珍视学生的创造力,并尽力去激发它,使它物化。激发的途径是多样的,建构诗歌中的形象,是效果较佳的选择。
  诗歌之美还有许多,诸如理性之美、留白之美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心灵的净化器。我们教师倘能抓住其中之一去引导学生静心品味,对学生的成长将大有帮助,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吴战垒著:《中国诗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2袁行沛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发布时间】2017/10/22 9:08:17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