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韦凤干

【机构】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澄泰乡中心学校高顶教学点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知识的获得来自于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形成"成功效应"。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我们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质疑,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开拓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创新活动都使于发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增加他们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传统的教学总是着眼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某种结论和原则,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既有的文明水平,并不注意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怀疑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创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单纯的问题提出者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发动者,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
  1、为学生创造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帮助学生找好学习的突破口,必然有助于消释师生间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形成和谐、平等的问的氛围。其次,创造一种全面、和谐、宽松发展的条件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间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给学生较多的表达机会,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种自由探讨的气氛,变“不敢问”为“敢问”。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探索,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激发学生多思,产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的欲望。
  2、变不敢问为敢问
  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虽然你认为不能成其为问题,也应该加以赞扬。因为,“遇事要敢于问个为什么,错了也没关系,不要怕错,有错马上就改,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应鼓励学生多认真读书,提出的问题真有价值。爱动脑筋,即使我们认为是傻问题,也不要嘲笑他,因为傻问题中往往闪烁着孩子的智慧火花。
  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千万不要漫不经心,甚至讽刺挖苦:“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怎么这么笨呀?”一定要做学生的知音,让他们觉得很棒。教师要真诚地面对学生,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懂得今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思考。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学会提问。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去讨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想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教师就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质疑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方法,择准时机,启之于愤悱之时,问之于矛盾之际,以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1、预习自学中挑疑。预习是自求了解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能够自学字词,读熟课文后,就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开始时,教师要“强制”,每个学生都要质疑,最初,可以从不易理解的,或根据语境不理解的词开始质疑。检查预习时,对质疑有意义的学生,加以表扬,以形成榜样。长此下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会提高。
  2、从课文题目发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 阅读课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文章词句与主要内容发问。文章的词句或是描写精彩或是寓意深刻。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是为文章内容,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服务的,对课文的阅读具有画龙点精的作用。如果抓住了关键的语句,内容就会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句引发联想和想象。
  三、鼓励学生质疑解难,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主动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让学生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从而产生矛盾,在矛盾中进行探索新的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发言的舞台,让他们各予己见。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尽可能的沿着不同放向发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他们的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争吵》,这是一篇贴切学生现实生活的课文。当学生看到我在黑板上书写这个课题时就已经开始纷纷举手,“老师,谁和谁争吵”“是什么事情使他们争吵的呢?”“结局怎样?”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我抓住了文中的“我”的心理变化,从嫉妒变成了不安、后悔最后到激动不已,当学生深入体会到“我”的内心活动时,一串串疑问又浮现出来了“我为什么感到不安?”“是什么事又使我变得激动不已?”通过质疑,拉开学生思维的这根弦,激发思维的变通性,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在联系。
  • 【发布时间】2017/10/22 9:07:41
  • 【点击频次】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