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探究

 

【作者】 唐远梅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良好的学科优势,我们要把这优势化为实际效果,就需要我们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实践平台,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创新运用,才能在反复的实践得以实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精神  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到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力实践,才能把此有效落实。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学习中学生出错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些结果还是荒谬的、可笑的,这时候,我们老师应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因为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伴随产生错误的过程。若能从学生错误的推理过程中,想学生所错,捕捉学生的可贵之处,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启发和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知道怎样避免解题中的不足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一次考试中,很多学生把一个函数表达式看作是反比例函数,我在讲解中首先表扬了这些学生没有把这个表达式看成是正比例函数,然后告诉他们这里的y既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非反比例函?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它到底是个什么函数呢?我引导学生从函数的定义去考虑,最后得出结论:y是x+1的反比例函数,把x+1看成是自变量。这时,有个学生问,反过来,已知y 与x+1成反比例,y与x的关系式又是怎样的?按照 事先设计,这不是这节课的内容,但是如果留到下节课再讲,学 生还会有兴趣吗?既然问题已经提出来了,自然也会引起其他学 生去思考。我来不及多想,只是觉得这是一个让学生去探索创新的好机会,于是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随即我把下面的问题写在了黑板上:已知y与x+1成反比例,且x=2时,y=9,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有了上面的提示,同学们很快完成了这道题,我再一次表扬了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和善于开动脑筋的同学。这堂课虽然改变了我原有的教 学设计,也未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但至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 识。创新需一定的环境,教师就是要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情境,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以往一些条条框框,譬 如,课本上有些知识点的顺序能不能改变?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是 不是一定得完成?没有学过的知识,学生能不能思考?给不给他 们思考?过去衡量课堂教学好坏的标准,我们有没有怀疑过?这 每一个疑问邱会带给我们许多的创新空间。
  二、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为此,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三、加强集体交流,让学生协作创新
  集体交流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新,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引入“经过三点的圆”一节课的课题时,拿出了一个硬纸板做成的一个破损轮子的模型,提出了如何复原的问题:通过讨论,归纳为:“把这个破损轮子所在圆的圆心如何找出来”的问题,有个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脱口而出“对折”,我非常惊喜,虽然铁轮子不能对折,但学生的回答正好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我抓住契机,一语道破,此思路可行,但操作困难,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点拨、引导和启发,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四、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探究性学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方式,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参与性与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构建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调查实践,让学生深入社会,在感受生活中有数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收集素材,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家庭中烧开水、算水(电)费的数学问题;学生视力情况统计分析中的数学问题;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保护中的数学问题;购房 (车)分期付款中的数学问题等等。通过社会调查研究学习,使学生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近,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聚川,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年。
  [2]田冬,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
  [3]刘毅,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4年。
  • 【发布时间】2017/10/22 9:07:24
  • 【点击频次】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