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完善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音乐本身具有感人肺腑、撼拨人心的力量,而音乐教学正是通过音乐的这一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融入其中,产生强烈、生动的艺术感染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把德育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就是把素质教育寓于教学之中。
关键词:音乐教育 德育教育 美育
音乐本身具有感人肺腑、撼拨人心的力量,而音乐教学正是通过音乐的这一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融入其中,产生强烈、生动的艺术感染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我国的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德国的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其表达的意旨是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却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而道德教育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一个“情”字,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了。
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的把德育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我认为这就是把素质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在新课程实施中,每位教师都要积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从而使德育教育能更好地有机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具体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跟老师们共勉。
一、 聆听优秀的歌曲,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山山水水的依恋感,对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历史、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对祖国生存、发展、繁荣的责任感。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很多歌曲以鲜明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
如在教唱《长江之歌》时,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是先作曲后填词的作品,是王世光为中央电视台专题系列片《话说长江》所写的主题音乐,它气势磅礴,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景,同时也倾诉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如管弦乐曲《森吉德马》,表现了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色,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接着相同旋律加快速度后,又表现出欢快热烈的蒙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如古曲《春江花月夜》,学生可从中体会“漴漴流水”之声、“悠悠花香”之气,进而使他们联想到我国有多么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引发情感的升华。这些作品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很大作用。学生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作为审美的主体,在音乐课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振奋他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叠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它更应是情感艺术,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使人们在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中,陶醉、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歌曲是优美动人的旋律与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共同结合的产物。那深刻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达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以欣赏为例,在课余时间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在介绍创作的背景后,重点强调了这部伟大作品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创作的,它表达了作者不屈服命运,敢做“人生的强者”这一主题,而后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一巨大威力的主题音调时,随着音乐唱起主题,这时我及时引用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名言“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会压倒我”来提示学生,这样学生们就能从理论的角度,通过音乐的力度、音响、和声、节奏、情绪去感受贝多芬悲苦而壮丽的人生。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学生们一步一步地从音乐审美、音乐感受这个高度去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崇高境界。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们也认识到贝多芬不仅是艺术大师,还是思想、品德、做人方面的杰出代表。贝多芬那英雄主义的形象,乐观、奋斗的人生观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激励学生如何做人。
三、 将集体主义教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之中。
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大部分是集体活动。其中学校合唱队训练是一种大型集体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
如教一首合唱歌曲,首先要求学生善于同时演唱,也就是说,大家在一起像一个人那样演唱歌曲,并掌握整齐的节奏、统一的音色,选择恰当的力度、速度及和谐的和声等等,最后要求全体学生准确地演唱各自的旋律,达到协调、和谐的艺术效果。要让学生知道:合唱是一项集体艺术,是由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歌曲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他所追求的是“合”而不是“个”,个人的声音再美也得服从集体,溶于集体,不然就是杂音。同样,合唱队与指挥、伴奏不和也都不是成功的合唱。
为达到艺术上的和谐,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行为上首先和谐,使学生深知以集体为重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以集体为荣,维护集体的整体利益才能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形成潜意识并在并在潜意识的指导下自觉行动。
四 、加强课外音乐对学生美育的影响
艺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在校时间,向学生们展示音乐美的力量。我们学校在学生的就餐时间,通过学校的广播台播放我国民间轻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连平常的上下课铃声也都换成优美的旋律。学生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并可以对他们的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树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音乐教育必不可少。播送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将审美情操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与此同时,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是深刻而有力的。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才会浇灌出灿烂的希望之花。这就要求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参考文献:
1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7)
2 唐美兰,对初中音乐教学中若干现象的思考[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2)
3 王学荣,新课程实施中关于初中音乐教学的几点尝试[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08)
4 刘克敏,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音乐天地. 2003(11)
关键词:音乐教育 德育教育 美育
音乐本身具有感人肺腑、撼拨人心的力量,而音乐教学正是通过音乐的这一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融入其中,产生强烈、生动的艺术感染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我国的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德国的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其表达的意旨是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却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而道德教育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一个“情”字,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了。
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的把德育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我认为这就是把素质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在新课程实施中,每位教师都要积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从而使德育教育能更好地有机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具体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跟老师们共勉。
一、 聆听优秀的歌曲,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山山水水的依恋感,对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历史、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对祖国生存、发展、繁荣的责任感。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很多歌曲以鲜明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
如在教唱《长江之歌》时,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是先作曲后填词的作品,是王世光为中央电视台专题系列片《话说长江》所写的主题音乐,它气势磅礴,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景,同时也倾诉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如管弦乐曲《森吉德马》,表现了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色,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接着相同旋律加快速度后,又表现出欢快热烈的蒙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如古曲《春江花月夜》,学生可从中体会“漴漴流水”之声、“悠悠花香”之气,进而使他们联想到我国有多么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引发情感的升华。这些作品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很大作用。学生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作为审美的主体,在音乐课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振奋他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叠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它更应是情感艺术,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使人们在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中,陶醉、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歌曲是优美动人的旋律与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共同结合的产物。那深刻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达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以欣赏为例,在课余时间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在介绍创作的背景后,重点强调了这部伟大作品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创作的,它表达了作者不屈服命运,敢做“人生的强者”这一主题,而后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一巨大威力的主题音调时,随着音乐唱起主题,这时我及时引用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名言“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会压倒我”来提示学生,这样学生们就能从理论的角度,通过音乐的力度、音响、和声、节奏、情绪去感受贝多芬悲苦而壮丽的人生。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学生们一步一步地从音乐审美、音乐感受这个高度去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崇高境界。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们也认识到贝多芬不仅是艺术大师,还是思想、品德、做人方面的杰出代表。贝多芬那英雄主义的形象,乐观、奋斗的人生观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激励学生如何做人。
三、 将集体主义教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之中。
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大部分是集体活动。其中学校合唱队训练是一种大型集体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
如教一首合唱歌曲,首先要求学生善于同时演唱,也就是说,大家在一起像一个人那样演唱歌曲,并掌握整齐的节奏、统一的音色,选择恰当的力度、速度及和谐的和声等等,最后要求全体学生准确地演唱各自的旋律,达到协调、和谐的艺术效果。要让学生知道:合唱是一项集体艺术,是由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歌曲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他所追求的是“合”而不是“个”,个人的声音再美也得服从集体,溶于集体,不然就是杂音。同样,合唱队与指挥、伴奏不和也都不是成功的合唱。
为达到艺术上的和谐,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行为上首先和谐,使学生深知以集体为重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以集体为荣,维护集体的整体利益才能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形成潜意识并在并在潜意识的指导下自觉行动。
四 、加强课外音乐对学生美育的影响
艺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在校时间,向学生们展示音乐美的力量。我们学校在学生的就餐时间,通过学校的广播台播放我国民间轻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连平常的上下课铃声也都换成优美的旋律。学生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并可以对他们的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树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音乐教育必不可少。播送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将审美情操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与此同时,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是深刻而有力的。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才会浇灌出灿烂的希望之花。这就要求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参考文献:
1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7)
2 唐美兰,对初中音乐教学中若干现象的思考[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2)
3 王学荣,新课程实施中关于初中音乐教学的几点尝试[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08)
4 刘克敏,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音乐天地. 2003(11)
- 【发布时间】2017/10/22 9:06:51
- 【点击频次】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