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数学教学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思维能力。本文从注重培养兴趣、化抽象为直观、联系新旧知识、精心设计问题等几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应把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这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重任所在,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能力中,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
1 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
数学思维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②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③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④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1 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如在讲乘法口诀之前,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师生口算比赛,指定一名学生出一位数乘法的题目,一分钟之内完成,教师用乘法口诀很快做出了许多题目的答案,而 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三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这时,老师抓住时 机,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乘法口诀,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 趣,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效率非常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2.2 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3 联系新旧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4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现2+2+2=6;3+3+3+3=
124+4+4+4+4=20后,不这样提问题:每道算式加数有什么特点?而提出: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 么?这种问法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2.5 坚持启发教学,调动学生思维
启发式教学注重展现知识发生过程,创造情境,启发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等,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能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以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3):184-184.
[2]徐梅香.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3):148-149.
[3]吴思明.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34-13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能力中,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
1 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
数学思维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②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③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④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1 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如在讲乘法口诀之前,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师生口算比赛,指定一名学生出一位数乘法的题目,一分钟之内完成,教师用乘法口诀很快做出了许多题目的答案,而 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三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这时,老师抓住时 机,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乘法口诀,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 趣,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效率非常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2.2 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3 联系新旧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4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现2+2+2=6;3+3+3+3=
124+4+4+4+4=20后,不这样提问题:每道算式加数有什么特点?而提出: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 么?这种问法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2.5 坚持启发教学,调动学生思维
启发式教学注重展现知识发生过程,创造情境,启发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等,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能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以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3):184-184.
[2]徐梅香.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3):148-149.
[3]吴思明.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34-135.
- 【发布时间】2017/10/22 8:55:56
- 【点击频次】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