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创新教育作 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基础教育带来崭新的面貌。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适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竞争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开发创作比赛,如比朗诵、比识字、比叙述课文情节、比排演课文剧等,如在排演课本剧《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中,每个小组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经过热烈的讨论,根据各组自身优势,编排了各具特色的课本剧,孩子们互相评比,找出各组所编排的课本剧中的优缺点,在评比所扮演的角色时,评论非常激烈,有的孩子说:“某某组扮演的山羊伯伯很好,从山羊伯伯砍菜的动作很慢还躬着腰,可以看出山羊伯伯虽然上了年纪,可是仍然热爱劳动。”有的说:“某某组的同学扮演的山羊伯伯更好,看山羊伯伯走路时很慢,还捋着胡子,天这么热,他一边干一边擦汗。”还有的说:“某某组的山羊伯伯有些欠缺,山羊伯伯砍菜时手离地面太高,这样会把白菜坎坏的。”“某某组的小灰兔表演很到位,表现出了小灰兔羞愧难为情的心情。
在这一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自由的积极参与达到了制高点,创作欲望、表现欲望十分高涨,这种场面只有在轻松和谐的心境下,才能得到体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在群体思维中得到锤炼,学生在充分受到尊重和信任中,获得了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和思维的机会,消除了顾虑,进而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学生的思维能力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形成更清晰,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他们在一次次的竞争中主动获得知识,形成创新的能力。
二、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不要让他们成为毫无表情的机器人,成为标准化的模具。有报道说,美国的学生在上课时,可以吃口香糖,甚至坐在桌子上听课,再看看我们的课堂,所有的学生都用一样的姿势坐得端端正正,都一样的把手背在后面,都一样地写“记暑假里的一件事”的作文,都一样地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这跟工厂生产模具有什么两样呢?这当中可能会有少数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想写些自己想说的话,但当他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按老师说的去做的时候,他刚想燃起的智慧的火花就只好让它熄灭了。这是多么地可惜呀,也许这个学生想说的就是目前人类某个未解之谜的答案。长此以往,这些本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一个个变得个性衰微,没有智慧,没有创新,少年老成,墨守陈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以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课堂上,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应该允许有多样化的答案。只要这种声音和答案是合乎历史与时代的潮流的。
三、重视“延迟评价”,激发创造灵感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一般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
1.放胆。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大胆发问,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一次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学生突然问:“邱少云被一团烈火包住,他的子弹、手榴弹为什么不会引爆而暴露目标?”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同时报以极大的热情,不急于判断,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邱少云他们事先早有防备。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2.存异。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层方法,教师不去立即作出谁是谁非的评判,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分层的理由,学生通过思考知道这几种分层方法都是可以成立的,也懂得了“分无定法”的道理。
一堂课中对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候“及时”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
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能力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们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强调了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
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还有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件动物,可是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还有分歧呢。”这些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 。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挖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情感和个性品质。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竞争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开发创作比赛,如比朗诵、比识字、比叙述课文情节、比排演课文剧等,如在排演课本剧《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中,每个小组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经过热烈的讨论,根据各组自身优势,编排了各具特色的课本剧,孩子们互相评比,找出各组所编排的课本剧中的优缺点,在评比所扮演的角色时,评论非常激烈,有的孩子说:“某某组扮演的山羊伯伯很好,从山羊伯伯砍菜的动作很慢还躬着腰,可以看出山羊伯伯虽然上了年纪,可是仍然热爱劳动。”有的说:“某某组的同学扮演的山羊伯伯更好,看山羊伯伯走路时很慢,还捋着胡子,天这么热,他一边干一边擦汗。”还有的说:“某某组的山羊伯伯有些欠缺,山羊伯伯砍菜时手离地面太高,这样会把白菜坎坏的。”“某某组的小灰兔表演很到位,表现出了小灰兔羞愧难为情的心情。
在这一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自由的积极参与达到了制高点,创作欲望、表现欲望十分高涨,这种场面只有在轻松和谐的心境下,才能得到体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在群体思维中得到锤炼,学生在充分受到尊重和信任中,获得了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和思维的机会,消除了顾虑,进而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学生的思维能力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形成更清晰,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他们在一次次的竞争中主动获得知识,形成创新的能力。
二、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不要让他们成为毫无表情的机器人,成为标准化的模具。有报道说,美国的学生在上课时,可以吃口香糖,甚至坐在桌子上听课,再看看我们的课堂,所有的学生都用一样的姿势坐得端端正正,都一样的把手背在后面,都一样地写“记暑假里的一件事”的作文,都一样地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这跟工厂生产模具有什么两样呢?这当中可能会有少数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想写些自己想说的话,但当他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按老师说的去做的时候,他刚想燃起的智慧的火花就只好让它熄灭了。这是多么地可惜呀,也许这个学生想说的就是目前人类某个未解之谜的答案。长此以往,这些本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一个个变得个性衰微,没有智慧,没有创新,少年老成,墨守陈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以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课堂上,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应该允许有多样化的答案。只要这种声音和答案是合乎历史与时代的潮流的。
三、重视“延迟评价”,激发创造灵感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一般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
1.放胆。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大胆发问,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一次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学生突然问:“邱少云被一团烈火包住,他的子弹、手榴弹为什么不会引爆而暴露目标?”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同时报以极大的热情,不急于判断,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邱少云他们事先早有防备。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2.存异。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层方法,教师不去立即作出谁是谁非的评判,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分层的理由,学生通过思考知道这几种分层方法都是可以成立的,也懂得了“分无定法”的道理。
一堂课中对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候“及时”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
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能力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们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强调了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
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还有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件动物,可是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还有分歧呢。”这些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 。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挖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情感和个性品质。
- 【发布时间】2017/9/27 10:13:31
- 【点击频次】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