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生物有效教学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作者】 田 燕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城关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有效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对话。教的有效性源于学的有效性。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创新方法,灵活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性,使其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 主体作用  发挥  需要
  “以学彰教”是现代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方法,即教的有效性需通过学的效果来体现。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生物学习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使其主体性得到调动、激发,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我们知道,初中生物在“应试”背景下没有得到象语文、数学学科那样好的“待遇”,甚至处于“偏房”、“豆芽”地位,学生是没有多重视的,他们也往往把精力放在了“应试”上。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必须创新策略,扭转学生认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和教师共同构成有效的双边活动,共同建构高效课堂。下面,我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性,使其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内驱积极参与到双边活动中来。
  一、巧妙引导,激发学生主体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语能拨动学生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快速步入求知若渴的振奋状态。比如,在讲“环节动物”一章中介绍蚯蚓时,先提问学生:我们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又用什么观察外界物体的?这个问题很简单,同学都能回答出:用脚走路,用眼睛看物体。然后,呈现准备好的蚯蚓,问:蚯蚓有脚吗?有眼吗?同学回答:没有。我接着问:那它是怎样感受外界刺激的?此时学生产生急求其解的心情,求知欲倍增,教师因势利导,当我们上完今天的课以后,大家就明白了,导入新课。再如,对新生第一节课“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可以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异花草:会捕食昆虫的猪笼草,澳大利亚的能预报天气的“极雨花”。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壁虎的断尾逃生、黄鼬释放臭气来防御敌害。以及生物的发展前景:克隆技术(克隆羊——多利),转基因技术…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体性
  学生天生好奇。抓住这个特征,我们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取悬念式教学,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知道,人们对一种新奇的东西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全时,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就会引起强烈的注意,并较长时间地维持这种注意。例如,在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我们可先向学生提问,设置成悬念:“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特点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后是“受精卵”后,我们再提问:“为什么有些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有些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于是,由此形成一种“欲罢不能”的情境,此时,教师紧接着说,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这种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求知欲和需求感,为下一步成功学习就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基础。
  三、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我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叶的结构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叶片正面的绿色比背面的要深些?秋天落叶时,为什么落在地上的叶片多是背面向上正面向下?”又如在讲授蝗虫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呼吸器官时,先不急于讲述这部分内容,而取出两只蝗虫边演示边提问:“这里有两只蝗虫,一只将它的头部浸入水中,一只将它的胸和腹部浸入水中,你们说哪只会被淹死?”在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的结构时,先设疑提问:“手突然碰到火,是先感觉到痛还是先缩手”?这些问题对于学生都有较强的吸引力,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之因急于了解为什么而认真听课学习,并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问题的解答,又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下来,学生轻轻松松的就学到了知识。
  四、联系实际,激发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只有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以分析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关于“生物圈——环境在恶化”这一节时,我先将课前准备好的有关水污染而造成鱼的大量死亡、渔民受损的电视新闻报道和有关癌症村的报道,让学生看,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并让学生列举周围的一些环境污染的例子,同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已对人类及地球上其它生物的健康、生存和繁衍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样将书本知识和观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仅唤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写出某一天三餐的食谱,然后公布几份,让学生评价哪份比较合理,其他还需要补充什么?同学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日常生活常用的面粉、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请几个学生自己动手,配出合理的三餐食谱,这样,同学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将书本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激发学生主体性,提高他们参与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我们应想方设法,创新策略,让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建构。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我们才能提高教的效果,实现生物教学的更好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维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初中生物课教学成绩[J].考试周刊,2015年。
  [2]黄涛,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新校园旬刊,2014年。
  [3]孙洪柱,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年。
  • 【发布时间】2017/9/27 10:13:13
  • 【点击频次】372